白癜风是怎么来的林下生态养鸡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 介绍了林下生态养鸡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广大从业者的注意,在生产中引以为戒,以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论文
关键词 林下养殖;生态养鸡;生产;问题
中图分类号 S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69-02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药物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威胁以及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日渐被人们所重视,保护环境,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保障人身健康成为人们关心的一项重要大事。回归大自然,消费无公害食品已成为社会共识。绿色食品是新阶段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林下生态养鸡技术是利用经济林、用材林等林地实施放养与舍饲相结合的养殖方法,对林地实施种养业立体开发,减少林地病虫危害,抑制杂草丛生,培肥土壤,提高林地单位面积收入,实现林牧和谐发展。林下生态养鸡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但由于技术方面的不完备,在品种选择、疫病防治、营养研究以及饲养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导致养殖难度大、效益低。
1 品种不纯,可供选择的品种有限
由于近年来养殖业的发展,流通加快,以及对地方品种的保护不力,造成一些地方品种的杂交、退化,甚至灭绝。市场上,蛋用母鸡和三*公鸡杂交产生的肉杂鸡比较多,失去了原有地方品种的风味、特点和特性。在众多的地方品种中,许多有名无实,可以成规模引进的品种屈指可数。
2 鸡苗质量参差不齐,成活率低
缺乏成规模的正规种鸡场,基本上以家庭小作坊式孵化场为主,种蛋大多数是从农户手里收购,种蛋来源于千家万户,种蛋贮存期过长,大小不一,雏鸡也大小不一,整齐度差。疫病净化工作基本空白,沙门氏菌病多发。鸡苗挑选不严,弱雏多,造成育雏期死亡率过高。大多数孵化场从成本角度考虑,没有注射马立克疫苗或者疫苗质量不过关,或者注射方法不当,造成有些养殖场40日龄以上即有马立克病发生。在育成期和产蛋初期,零星死亡多,造成了比较大的经济损失[1-2]。
3 生产总量不足,市场占有率低
由于土鸡引种途径有限,各地引入品种五花八门,生产目的不明确(蛋用还是肉用),生产水平低下,竞争力不强。未形成市场,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主要以零售为主要渠道,土鸡在活禽零售市场占有率不足,土鸡蛋在市场上是稀缺品。由于生产总量不足,远不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3-4]。
4 饲养规模较小,规模效益难以体现
近年来,林下生态养鸡生产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生产规模较小,专业化生产水平不高,在我国养鸡业中所占比例较小,据魏清宇、闫益波等统计,林下生态养鸡相对于笼养蛋鸡与快大型肉鸡所占比例不足5%,缺乏固定的销售场所和渠道,常常出现供销脱节的情况,规模效益难以体现。
5 管理粗放,科学养鸡水平较低
大部分养殖户的管理粗放,科学养鸡水平低,主要表现为生产设施十分简陋,除较大规模养鸡场外,基本上不建鸡舍,从育雏到育成,生产设施不完善。育雏时加热设备不到位,温度达不到育雏要求,造成雏鸡拉稀、挤堆。育成期放养后,饮水设备跟不上,饮水不卫生。许多散养户采用“早放晚归”和“露天养鸡”的方式,饲养方式落后,营养水平差。许多养殖户不重视饲料加工调制,采取“原料原喂”,不注重科学搭配饲料,蛋白和能量比例不平衡,缺乏多种维生素,更谈不上科学喂养。土鸡饲养环境状况差,消*防疫不到位。缺乏消*设施,消*意识薄弱,有的流于形式,常年用一种消*药;有的消*时“蜻蜓点水”,消*不彻底。病死鸡处理不到位,乱丢乱扔,或者浅埋,过一段时间,整个养鸡场里到处是死鸡。造成疫病控制困难,疫病不断。
6 加工、销售环节十分薄弱,产销脱节
土鸡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目前,土鸡收购加工企业和专业营销公司几乎为零,土鸡养殖基本上是自产自销型,土鸡生产以提供活鸡、鲜蛋等初级产品为主。由于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有“断链”现象,一方面造成产销脱节,销路不畅,市场竞争力差,制约了土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加工企业的带动,从而导致产品的加工效益严重流失。
7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技术支持
土鸡养殖还处于发展初级段,对各个品种的研发力度不够,相关的技术资料参数不健全,生产过程均参考各种进口鸡种的生产标准,与土鸡生产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偏差,不能完全适应土鸡的生产。此外相关的服务体系不完善,技术人员缺乏,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地解决,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8 质量和品牌意识不高,标准化生产发展缓慢
在土鸡的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未形成规范模式,大多数养殖者是靠传统的方法进行饲养,没有成型的生产标准可以参考,致使土鸡生产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提高,品牌效益无法体现。
9 免疫防疫不规范,疫病风险较大
林下生态养鸡在生产中根据饲养方式的不同,疫病的预防和保健重点有很大区别,应该因地制宜地制订不同养殖条件下的免疫防疫程序和保健计划,但目前并没有这方面较为规范的参考资料。近年来由于疫病问题,尤其是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发生,给林下生态养鸡生产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有的养殖场防疫意识淡薄,普遍不具备重视疫病预防的意识,且很多农户对散养鸡疫病认识不足,对免疫接种抱有可有可无的侥幸心理,不能像规模养殖场那样进行系统的计划免疫。同时,免疫操作组织困难,农户散养范围相对较大,且多数集中在半山区。散养的管理模式千差万别等因素决定了防疫工作难度大,免疫操作实施困难。免疫劳动强度大,饲养水平参差不齐,群体健康状态不同,疫病流行种类复杂,疫苗种类多,免疫方法不同等因素造成了林下生态养鸡免疫状况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为了保证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采用多种疫苗进行多次免疫,对精力和时间消耗较大。免疫效果不乐观,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免疫操作不规范,养殖户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操作时,接种方式不正确,如新城疫活苗,采用点眼、滴鼻的方法效果比较好,而法氏囊活苗采用饮水的免疫效果比较好,有的养殖户或者贪图省事,或者由于不懂,一律采用饮水免疫,结果免疫效果不理想。按要求,接种活苗的前1 d、当天、第2天连续3 d不能喷雾消*,但有的养殖场主消*和接种活疫苗同时进行,起不到免疫效果。
10 结语
林下生态养鸡方兴未艾,大有作为,但也要按要求规范操作,才能取得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 参考文献
[1] 陈志祯,陈进碧,郭洪杞.提高山鸡育雏成活率的技术措施[J].贵州畜牧兽医,2002(5):39.
[2] 赵旭.提高土鸡育雏成活率的关键技术[J].四川畜牧兽医,2014(6):37-38.
[3] 魏清宇,闫益波,李连任.农家生态养土鸡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4] 赵春法,李秀萍,牛月琳.探索林下发展养鸡的新思路[J].养殖与饲料,2008(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