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中的“他山之石”
我个人认为,搞书画鉴定的人,最好花费一两年时间,去涉足一下瓷器鉴定。因为瓷器鉴定所依赖的方法,正好是书画鉴定中忽视的内容。 瓷器鉴定的核心方法是类型学。冯先铭说过,看器形与纹饰,可以解决八成的瓷器鉴定问题。这就是类型学在鉴定中的分量。现在瓷器作伪,在细微环节上,与真品的差异往往很小,需要仔细分辨。从长期鉴定的角度来考虑,还是要关注大的地方,也就是器形、纹饰这些东西。大的地方不精通,总是追究赝品是如何造出来的,抓小放大,不是鉴定的正道,迟早要吃大苦头。 书画鉴定,既包含类型学,又包含笔墨特征等方面。目前却过分强调笔墨,而忽视类型学的重要作用,相当于两条腿断了一条,成了瘸子。 瓷器鉴定中的类型学是什么呢?譬如说,我们谈到明代青花,宣德如何,成化如何,嘉靖如何,万历如何,基本上是看发色就可以下判断,不会考虑 万历青花为啥就造不出成化青花的发色 这样的问题。因为瓷器是工业化产品,成批生产,自然存在制约条件,这些制约条件就构成了鉴定的要点。万历青花确实没有成化青花的发色,成化有其自身特色,一看就知道,无需反复怀疑。 但是类型学的判断方式和思维模式,在书画领域往往不被理解。总有人怀疑后人可以完全复制前人,在怀疑过程中,又摸不到 类型学 的基本方法,导致不敢下判断,大家互相吓唬,把这个领域的水准搞得很低下。从技术上看,书画鉴定领域被说 笔墨 的人占领了,他们整天玄谈笔墨,无视类型学的存在,从而陷于全面的被动。 笔墨当然是重要问题,而且比较高妙,但是书画鉴定好比跨栏运动,你确实可以研讨跨栏的技术细节,可也不要忘记,要先跑到栏边,才谈得上跨栏。目前书画鉴定,就是不讨论跑步,只盯着跨栏动作,我不知道运动员如果跑步不合格,跨栏动作对他又有多大意义? 为什么不是理论学习,而建议先 涉足 一下瓷器鉴定?就是要亲身体会,去感受类型学的实战力量,否则,空学书本不会运用,还是无效。 我已经十多年不怎么买瓷器,前几天,偶然的机会,买了一件罕见的明代成化白釉的香炉标本,依靠的就是下面的络图片,釉色和底部的特征,都指明这是真家伙。拿到手,看到釉面肥厚,且釉白得异乎寻常,这才明白为啥历史上盛赞成化。获得真品之后,发现白釉颜色异乎寻常的新知识,继而成为下一次鉴定成化白釉的要点。这就是依靠类型学,依靠理论,寻找到真品,再根据真品增加知识的过程。有人常说 鉴定必须买东西 ,即是此理,因为只有亲自购买,才会发现更多的细节 任何书本也说不清楚的细节。 书画也是同理。最近李雪松先生组织了明代宫廷画展《日近清光》,明代宫廷画,很多是无款,如何去辨认?首先是类型学,而不是笔墨。只要是明代宫廷类别的绘画,就可以下判断,且有把握。如果不采用类型学的理论思维,你问那些无款画为什么不是清代宫廷画家的作品?就变成没有专业背景的胡乱询问了。 类型学在瓷器中运用广泛,在书画中,还没有被提到理论高度来阐述,所以大家还不熟悉。但只要花点时间去熟悉瓷器鉴定,再转回书画,思维水准一定会大幅度进步。 在瓷器鉴定中,哪怕看到一些瓷片,譬如说,这个两条鱼的瓷片,有水平的瓷器玩家,马上就知道这是毫无疑问的南宋青白瓷,这依靠的就是类型学。但是书画中,我们还很少看到这样的明晰判断。所以,古人说的有道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