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先生,今年33岁,上个月公司发放年终奖,他今年业绩不错,赚得盆满钵满,便开始思考给爸妈安排体检。
孙先生是个“实干派”,说做就做,医院,体检结果另一家三口大跌眼镜:母亲被查出甲状腺结节,父亲则被查出肠息肉。医生考虑到有癌变可能,便建议老两口做进一步检测。
两人惴惴不安进行二次体检,幸好均为良性,暂时逃过癌变“魔爪”。医生认为,以防万一,早做切除手术,才是上上之选。孙先生再三思索,也觉得直接切除更为保险,劝导父母做手术,术后两人情况良好,顺利出院。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群体体检时查出结节、囊肿,甚至息肉。部分人觉得暂无大碍,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部分人却不敢苟同,认为与癌症息息相关,必须尽早切除。
问题在于,囊肿、结节、息肉,3种病理情况,到底该如何处理?哪种需要做切除手术?医生通过本文详细解读。
结节
属于影像学概念,往往通过CT检查或B超检查查出,十之八九属于良性,临床常见有3种类型:
1、甲状腺结节
20~40岁中青年群体容易“中招”,需要定期复检,时间间隔为6~12月;需要警惕一点,如果是青少年群体查出甲状腺结节,癌变几率或要高于成年群体,尽早切除才是明智之举。
2、肺结节
高发于肺部疾病患者、长期抽烟群体等,每隔3~6个月定期复查,如果结节情况稳定,一般不需要介入治疗;若短时间内出现增生、变大等情况,癌变风险显著上升,需要进一步检测,确定治疗方案。
3、乳腺结节
几乎是女性群体专属病症,与内分泌紊乱息息相关。临床医学方案要根据结节分级进行分析:一级患者基本为良性,每隔3~6个月进行超声检查即可;二级患者恶性病变概率仅有2%,检查时间间隔为3个月;三级患者存在钙化、恶变可能性,需要主治医生针对增长速度、生长边界、活检病理检查等,判断下一步治疗方案;4级患者乳腺癌可能性较高,需要做手术切除。
囊肿
囊肿,我们可以把它比喻为“水泡”,外层是组织囊壁,里层全是病变囊液。医学常见几种类型包括:
1、肝脏囊肿
需要通过腹部彩超进行具体观察,如果肝脏囊肿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晰,定期随访即可;如果与周边组织粘连,甚至呈现出压迫性,存在囊肿破裂出血可能,需要“一刀切”。
2、肾囊肿
囊肿体积只要超过6厘米,基本都需要做手术进行处理,不过具体手段在年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年龄低于80岁,手术切除即可;年龄超过80岁,身体底子差,切除预后差,需要采取穿刺抽液手段。
3、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有单纯囊肿与巧克力囊肿两种情况,前者如果囊肿体积小于5厘米,可进行暂时性随访,否则就要做手术切除;后者虽然呈现良性病症,但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问题,转移复发概率较高,需要引用超声波介入治疗。
4、甲状腺囊肿
甲状腺结节某种异常形态,患者需要定期做甲状腺B超,来观察情况,一般不需要过度治疗。如果出现破裂出血、压迫周边组织神经、疼痛感强烈等情况,也要通过手术处理。
息肉
临床医学认为,息肉就是机体局部组织某种赘生物,最常见就是肠息肉、胆囊息肉、胃底腺息肉等,是否做切除手术不能一概而论:
1、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发源于胃黏膜,生长在胃底,在胃腔中隆起。患者基本无特异性病症,少数患者会表现出反酸烧心、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情况。
关于是否切除,临床有具体判断标准:胃镜检查若显示单个息肉,无恶性病变或癌变几率较小,无需摘除,定期随访即可;若显示多个息肉并生,且直径超过2cm,需要手术切除。
2、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80%呈现良性病症,距离癌变尚有漫漫征程。切除判断标准为:病灶直径小于5毫米,患者本身无明显不适症状,无需摘除,可每隔3~6医院复检,以观后效;
但如果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病灶直径大于1厘米、息肉多发合并胆囊结石、伴随明显腹痛等症状,或者原发病灶短时间内异常增大,基本符合手术指征。
3、肠息肉
肠息肉可分为肿瘤性与非肿瘤性两种情况,后者基本无恶性病变可能。关于肿瘤性肠息肉,医学专家认为其隶属于癌前病变范畴,只要患者在年龄、病灶体积、病灶数量等方面具备具体指征,就要做切除手术,防患于未然。
#健康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