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肝胆相表里胆囊息肉,疏肝与利胆并行,兼 [复制链接]

1#

胆囊息肉病因病机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多由于胆道系统受到细菌感染、结石阻塞、化学损害、寄生虫感染以及急性胆囊炎迁延而引起,胆囊排空延缓,胆汁潴留,刺激黏膜上皮增生及肌层增厚,日久形成息肉样病变。

中医学对胆囊息肉没有病名记载,结合其临床表现属于“胁痛”“胆胀”“癥积”范畴,病位在胆,涉及肝脾。其病因多与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外感六淫之邪、肝胆宿疾、劳逸失常等有关。

临床治疗多对症治疗或采取胆囊切除术,然而胆囊术后综合征又是困扰患者的另一病证,因此通过中药调理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体质是中医药的优势。

《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善太息。”现代医学胆囊炎、胆囊息肉、胆道感染及结石多属于胆胀范畴。本病病位在胆,涉及肝、胃、肾等,胆为六腑之一,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且胆汁下行,胆腑清净,气机不畅、郁遏上逆则为患。

现代人喜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腻之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辛辣、肥甘之品损脾碍胃,以致中焦运化不利,湿热浊毒内生,加之作息不节、饮食无常、情志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肝胆相表里,胆附于肝,其经脉络于肝,胆气升发之性与肝主疏泄相应,升达调畅之功始旺,肝胃失和,气机升降失调,则影响胆腑通降失司,胆汁疏泄不及,淤于胆腑,日久气滞血瘀,以致胆胀之病。

故通利胆腑、疏肝解郁、调气活血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治则。用药上疏肝与利胆并行,然疏肝利胆之品多辛香温燥,易耗脾胃之阴,而脾胃乃后天之本,有腐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脾胃健运则精微物质化生有源,五脏六腑得以充养,正气健旺,方能祛邪外出,并促使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排出,因此疏肝利胆要顾护脾胃,同时选用理气不伤阴之品。

胆为奇恒之腑,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故临床治疗胆囊息肉以疏肝利胆清热、行气活血散结为大法,兼以顾护脾胃、养阴柔肝。

53岁刘女士,既往有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病史5年余,病情反复发作,食油腻饮食、情志不遂后尤甚,发作时右上腹疼痛隐隐作痛,有时右胁肋有灼热感伴口苦。B超示: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样变(0.5×0.3cm)。

患者因饮食油腻(猪蹄)而胆囊炎复发,伴胸中满闷不适,纳呆、恶心干呕,口干口苦,小便调,大便偏干,舌淡红苔薄,脉细数。证属肝阴亏虚,气机郁结,治宜滋阴疏肝,通腑利胆。

处方:柴胡、郁金、北沙参、麦冬、生地黄、白芍、川楝子、当归、牡丹皮、赤芍、泽泻、乌梅、酒大黄。7剂后右上腹疼痛胀满减轻。

复诊,原方去大黄、泽泻、川楝子,加瓜蒌、黄芪、焦三仙、海藻、昆布;连服14剂,疼痛胀满基本消失。

嘱清淡饮食,保持心情舒畅。继续服中药,随证加减,继用14剂,后随访1月,无复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