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灵枢·水胀》黄帝曰: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对于文中的“肠覃”一词的认识,《证治准绳·杂病》云:“夫肠者大肠也,罩者延也。大肠以传导为事,乃肺之腑也。肺主卫,卫为气,得热则泄,得冷则凝。今寒客于大肠,故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疲在内贴着,其延久不已,是名肠覃也”。
息肉,中医又称“死肉”,是多出来的身体不需要的肉。息肉很狡猾,专挑身体最薄弱的地方安营扎寨,可以长在身体任何部位,比如长在鼻腔的鼻息肉、长在胃里的胃息肉、长在直肠的直肠息肉、长在子宫的子宫息肉、长在胆囊的胆囊息肉等。
可以看出,息肉就像家里的水管内壁长出的“小赘肉”,这些小赘肉最初可能并不影响水流,但随着时间推移,堵塞的风险会越来越高,甚至可能导致管道破裂。人体内的息肉也是类似的道理,它是因为局部的气血运行不畅、痰湿积滞在体内,导致局部出现异常增生。
从中医的角度看,息肉的发病原因包括两类:其一是血瘀,其二是痰凝,这两种情况都会形成有形的肿块。
咱们先说说第一种情况——血瘀,血瘀的来源一般来说是因为“气”的因素,如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等等,但是在息肉这里,其来源可不是这么简单,因为还多了另一层原因,就是——痰湿。
咱们举例来说明,例如鼻息肉,鼻息肉的发生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先是鼻炎或鼻窦炎反复发作,表现流鼻涕,先是清鼻涕,逐渐变为浊鼻涕,最后形成息肉。这个过程中反复发作的炎症,就是湿气留滞局部的表现,由于“湿”的特点是重浊、粘腻,纠缠不清,很难快速清除,所以久而久之就“因湿成痰——痰阻气机——气滞血瘀”,最后痰(湿)瘀互结,肿块形成,就是息肉了。
鼻息肉是这样,其他息肉也一样,虽然部位不同、症状不一,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上面所说的过程。不信你仔细想一想,是不是都有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这个特点,而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根源就是——湿。
至于“湿”的来源,有从外来的,(因为湿也是外感六淫之一),比如鼻息肉先是外感导致急性鼻炎,肠息肉则是外感不洁之物导致肠炎腹泻,宫颈息肉则是不洁x行为导致妇科炎症。也有湿自体内而生的,如平时肉食、甜食较多,再加上饮酒(膏粱厚味),容易内生湿气,有了内生湿气,再遇到外感,那就“内外勾结、湿气弥漫”了。
至于说经常用点祛湿的药物、食物,是不是就能调理或者抑制息肉了呢?答案是:没那么简单。因为湿只是息肉产生的因素,但息肉一旦形成,其性质就变成了“痰瘀互结”,这个时候再单纯的祛湿,就是杯水车薪了。
单用乌梅治疗皮肤赘肉,效果不错。怎么用呢?很简单,把乌梅泡在水里,泡胀开后,然后把乌梅肉切下来,贴敷在皮肤赘肉上,可以用胶布粘住。
贴敷几次,那些多余的小赘肉一周内就会消掉。乌梅的这种功效叫祛死肌除恶肉,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既然它能够消掉外在的恶肉死肌,那么体内长的息肉、恶肉能不能消掉?可以!声带息肉,用乌梅配虎杖、桔梗;胆道息肉,用乌梅配威灵仙、桑枝;肠道息肉,乌梅配红藤、金荞麦;子宫息肉,乌梅配小茴香、艾叶。老师说,你们别小看这种小小的配伍,它们治疗小息肉是这样用,治疗大的肿瘤也是这样用。这里面有它的玄机,你们好好琢磨琢磨。
原来,这里面的配伍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收一散,散收并用。乌梅是代表收的,虎杖、桔梗、威灵仙、桑枝、金荞麦、红藤、小茴香、艾叶,这都是代表散的。
那些息肉恶肉,甚至癌瘤肿块,大都是痰瘀凝结在那里,既不能收缩变小,也不能消散而去,所以,我们用药要一收一散。收是把它收小,散湿把它消散化散。这种一收一散的思路,治疗息肉或肌瘤。
有个病人,子宫肌瘤有6厘米大,早就超过了做手术的指征。她不想做手术,想找老师开方调调。老师给她开的方,就有乌梅、小茴香、艾叶。小茴香在子宫盆腔造一个场,乌梅收敛,艾叶温通化散,吃了个把月的药,子宫肌瘤变小了两厘米,她高兴得不得了。她说她宁愿受吃药之苦,也不要手术之苦,所以很配合,很耐心地服药。
这么大的肌瘤都可以通过这种散收的理法把它收掉,为何呢?因为瘤者留也,就是因为痰瘀留结在那里,不肯消散掉。中医治疗,就把它当作一块痰瘀来看,把它温散开。
可温散开为何要用到乌梅呢?因为乌梅除了本身噬恶肉的功能外,它还有个大作用,就是“欲散先收”。要把这个瘤子散掉,就要先把它伏住,要先把它定住。这就有点像乌梅丸治疗蛔虫一样,要把蛔虫打下来,先要让蛔虫收缩不敢动。蛔虫它一闻到乌梅的酸味,就蜷缩起来,这叫“蛔虫得酸则静”;蛔虫安静不敢动了,再用通腑的药,一下子就把它打下来了,这就要欲散先收,你要祛除消散它,首先就要收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