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息肉、结节,大家都不陌生。
不夸张地说,大部分人的体检报告都有这样的结果。
虽然很常见,但很多人还是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会长息肉/结节?会不会癌变?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
息肉篇息肉,就是人体粘膜面突出的赘生物,大多为良性,少有癌变可能,可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给大家科普三种比较常见的息肉——
胃息肉:
1种有癌变风险,1个常见习惯加速形成
通俗地说,胃息肉就是长在胃里面的肉疙瘩。
临床上,大部分胃息肉的恶变率都比较低。例如,增生性胃息肉和胃底腺息肉都属于较为“安全”的息肉,而胃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则相对较高。
除了遗传、环境等因素,不良饮食习惯也会导致胃息肉形成。例如,经常酗酒,常吃红肉或腌制、油炸、辛辣食品等,都容易刺激胃黏膜,进而引起胃息肉。
健康小建议: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均衡,尤其是有肠胃息肉家族史的人;查出患有胃息肉者,需要遵医嘱定期检查,及时治疗。
胆囊息肉:
1种可能会癌变,3种饮食习惯是高危因素
胆囊息肉是各种胆囊黏膜良性隆起的总称,发病以中青年为主。
胆囊息肉在病理上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一般情况下,肿瘤性息肉为单发,是可恶变的;非肿瘤性息肉多为炎性息肉或胆固醇性息肉,呈多发,一般不会恶变。
容易引起胆囊息肉的饮食习惯包括: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或很少吃早餐;经常酗酒;进食油腻食物、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
健康小建议:规律饮食,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还可以用山楂、菊花、决明子等泡茶饮用,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如果已经患了胆囊息肉,需要按时复查,及时治疗,以防进一步病变。
大肠息肉:
1种有癌变风险,不良饮食习惯是诱因
大肠息肉是指长在大肠黏膜层的赘生物,包括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其他良性肿瘤。
目前研究表明,80%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而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也有癌变可能。也就是说,大肠息肉和大肠癌关系密切。
而导致大肠息肉形成的饮食习惯包括:爱吃红肉或加工肉、动物脂肪,以及熏烤、腌制等食物。
健康小建议:少吃不健康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无花果、豆类、大麦、茄子、梨、绿叶菜等;患有肠息肉者,要遵医嘱及时处理并定期随访。
结节篇结节,是一种圆形小突起,常生长于体表或人体组织,根据大小、形态、生长速度可推测良恶性。
2种常见结节,长什么样的容易恶变?
①甲状腺结节
有统计数据显示,甲状腺结节中,只有约5%为恶性,所以大家不用过于担心。
但如果结节是呈毛刺状、单发结节,纵横比大于1,内部分布不均匀、血流丰富,还有比较多的散在钙化点,这种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可能性比较大,需要进一步做穿刺细胞学检查来确定。
②肺结节
临床观察发现,经CT筛查发现的肺结节,绝大多数都是良性。
而肺结节是否有恶变的可能,可以根据以下3点来初步判断:
看“颜值”:良性结节多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属于“高颜值”;恶性结节则多半边界不光滑,密度不均匀,有毛刺、分叶、空泡、血管气管影等恶性征象。
看“家世”:有无肺癌等恶性肿瘤家族史,直系亲属有得过的话,要考虑遗传因素。
看成长轨迹:动态观察小结节的发展情况,有无增大,有无出现实性成分,或实性成分增加,密度增大等。
是否要手术切除肺结节,需要交给专业的胸外科医生判断。
有这个常见习惯,容易长结节!
除了遗传等因素,长结节的人还有一个共同特征——经常处于不良的情绪中。
中医认为,结节无论发生在哪个部位,都是痰、淤、湿、邪气凝结而成的。
人是一个整体,正常健康的情况下,津液、气血沿经络、脉管循环不断。
生活遇事不顺无法解脱,生活、工作的重压导致情绪变化,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
肝郁气滞,人体的“气”就不通畅,推动不足,产生痰、淤、邪、液等,最终凝结成有形之物,也就是结节。
也就是说,出现结节,大多和人的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例如,悲观、焦虑的人,容易有甲状腺结节、肺结节等。
所幸的是,大部分结节都是良性的,良性结节是对我们健康状况的警示。
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对症方剂或药膳的调理,让人体维持较好的阴阳平衡。
《黄帝内经》亦有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当情绪平和,身体调和得当,正气内存,自然就不容易生病了。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平和是重中之重。
此外,还可以通过药膳食疗来进行一定的保健预防。山药、玉米、茯苓、陈皮、白薯、扁豆、木棉花、五指毛桃等,都是很不错的药食同源选材,可以煮粥、煲汤,还可以做糖水。
总结:息肉与结节的成因多跟两个常见习惯有关,其中,息肉的形成与不良饮食习惯息息相关,而结节则受情绪的影响。所以,大家平时要管理好饮食和情绪,并遵医嘱定期检查。
(养生每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