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胆囊结石
但是还想做“有胆”英雄
怎么办...怎么办???
多年以来,在谈到胆囊结石的治疗时,胆囊切除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很多患者表示疑惑不解:“胆囊有了石头,把石头拿出来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切掉整个胆囊??”
今天咱们就简单说说这些个事儿。,
胆囊结石是怎么回事儿?
胆囊结石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
女性激素、肥胖、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脂血症、回肠末段疾病和回肠切除术后、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等因素都可引起胆囊结石。
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
腹腔镜下看到的胆囊
胆结石的胆结石成分复杂,包含胆红素、胆固醇及钙等,形成原因大致可分成三种:
1、胆固醇性结石:因为肥胖,常吃高油、高热量食物,造成胆固醇在胆汁中浓度增加,形成结石。
2、色素性结石:因为细菌或寄生虫感染,或患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的病人,由于溶血形成胆汁中异常胆红素增加,沉淀在胆囊内,会增加形成胆红素结石机会。
3、混合性结石:以上两者原因都有。
目前我们手术中切除胆囊内的结石,绝大部分是胆固醇性结石。色素性结石则非常少见。
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右上腹疼痛,急性期疼痛剧烈,有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及发热;
有时仅仅有饱胀不适感,常常被误认为胃病。
如果未及时治疗,可继发胆总管结石、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因此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胆囊的作用
1、胆囊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肝脏产生的胆汁经肝胆管排出,一般先进入胆囊内,经过胆囊粘膜会吸收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当进食后刺激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胆囊具有调节胆管内压力平衡的作用。
3、排泄胆汁和分泌功能:排泄胆汁有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囊粘膜可分泌粘液性物质,主要为黏蛋白,具有保护和润滑胆囊粘膜免受胆汁溶解的作用,并可使胆汁顺利通过胆囊管。
这些情况可以做“有胆英雄”
对于胆囊功能良好、胆囊炎症不重的胆囊结石患者,可选择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
腹腔镜下于胆囊底部切开一小口,通过胆道镜取净结石后再缝合,从而留住有用的胆囊,恢复了真正的健康(而不是亚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护器官的功能,才是真正的微创治疗理念。
适应症:
1、胆囊的位置、大小正常,胆囊的形态、功能正常,以及收缩功能良好,胆囊壁的厚度在4mm以下。
2、结石为单纯性胆囊结石,结石数量较少、大小正常,以及没有合并胆总管结石,在近期内也未出现过胆囊炎急性发作,即所谓结石“静息状态”。
3、没有进行过上腹手术史、空腔脏器穿孔史等急性炎、没有患过肝硬化等病史,以及有明确的保胆意愿,并且完全理解结石会有复发的可能性。
4、B超下见:胆囊内胆汁透声良好,结石多为单个或多个小结石,结石可遂体位改变而移动。
这些情况还需要做“无胆大侠”
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做保胆取石手术。
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或者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也就是说,只要发作过一次的胆囊结石,都需要手术切除。
儿童无症状胆囊结石,原则上都不要手术。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要预防性手术切除,可以定期复查。
其中70%的人,终身不需要手术。他们中,有30%的人一生中会出现症状或者并发症而需要手术。
所以,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只要符合下面任何一条情况,就需要手术。
胆囊结石伴急性炎症
胆囊壁厚大于5mm
胆囊壁弥漫罗-阿氏窦结石或弥漫型腺肌症
胆囊管闭塞
胆囊萎缩者
胆囊结石过大
或充满结石
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
老年患者
而保胆取石的主要争议是结石复发的问题,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术后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研究表明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率并不高。
普外科核心技术:1.
腹腔镜微创胃肠道肿瘤根治手术、双镜联合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腹腔镜微创治疗阑尾炎、消化道穿孔、肠梗阻、腹腔探查等;
普外科核心技术1
2.
胆石症微创治疗特色专科:以腹腔镜手术为主要手段,联合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胆总管切开取石、联合十二指肠镜(ERCP)取石、钬激光碎石,同时配合药物排石。PTCD胆汁外引流,PTGD胆囊造瘘等多种手段,治疗各种肝胆管结石病及其相关并发症。形成突出微创优势,覆盖绝大部分胆石症的系列化、个体化的微创治疗特色专科;
3.
肝胆胰肿瘤、门脉高压症的规范化治疗;
双镜联合消化道早期肿瘤切除
4.
腹腔镜微创疝修补术及无张力疝修补术;
5.
加速康复外科治疗;
6.
肠内肠外营养治疗;
7.
便秘的微创外科治疗;
8.
腹腔镜微创减重手术治疗肥胖合并二型糖尿病。
普外科诊疗范围:1.
肝、胆、胰、脾疾病:各种良、恶性肿瘤;胆石症、胆囊息肉、肝囊肿;阻塞性*疸;胰腺炎;门静脉高压症;腹部外伤等。
超高清腹腔镜及超声刀
2.
胃肠道疾病: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道良性肿瘤;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慢性便秘;肥胖合并糖尿病等。
3.
腹壁疝:腹股沟疝,腹壁切口疝,白线疝等。
4.
急腹疼诊断与治疗。
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