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赵法亮谈胆囊息肉 [复制链接]

1#

一、疾病临床表现症状:
  胆囊息肉一般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仅在偶然的B超检查时发现胆囊内有病变。少数患者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可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伴有向右肩背放射,无发热和*疸。也可引起*疸、胆囊炎、胆道出血、胰腺炎等。位于胆囊颈部的长蒂息肉,可出现胆绞痛,在炎症感染时有急性发作的表现。

二、中医对胆囊息肉辨证方法:

胆囊息肉属中医辩证中的“胁痛、癥瘕、痞块“等病症范畴。认为胆囊息肉的发病,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劳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暑湿、风寒)等所致。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癥瘕、积聚之症。虚实夹杂。治疗时,宜辩明标本,分清虚实。①肝胆气滞型②肝胆湿热型③血瘀内阻型④肝肾阴虚型。
  ①肝胆气滞型:
  症状:右胁隐痛或胀痛、走窜不定、时轻时重、时作时止、脘腹胀满、性郁抑郁或易怒、口苦、恶心、胸闷、喜叹息、嗳气、舌苔薄白、脉沉弦。
  辩析:本症由情志不调引起,肝失通达、肝胆失疏、肝胆郁阻、气结肋下、右肋隐痛、反复发作、气属无形、聚散无常、疼痛游走不定。气郁不舒,则性情抑郁、易怒。胆郁不通,故见口苦。肝胆气郁又犯脾胃、胃失受纳、脾失运化、脾胃升降失常,故见少食、恶心、嗳气、腹胀等。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解郁、健脾和胃、软坚散结。
  ②肝胆湿热型:
  症状:右上腹或剑突下,胀痛明显,腹满而拒按,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少食、小便*赤、大便秘结、胸脘痞闷、发热畏寒、舌质红、苔*而腻,脉弦滑而数。
  辩析:本症由湿热内蕴,肝胆失于疏泄、肝郁气滞,而见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胆汁不循肠道、胆汁外溢,则可出现身*、小便*及口苦,湿热蕴结于脾胃,故脾胃失于运化、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水湿不行,则见腹部痛满、胸脘痞闷。热伤津液,阴液亏耗,则见咽干,便秘等。
  法则:清热化湿、利胆通腑、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③血瘀内阻型:
  症状:右胁部刺痛,痛有定处,入夜较甚、面色晦暗,苔薄*、舌质紫暗瘀斑,脉细而涩。
  辩析:因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肝气久滞、血行不畅、血停日久、则成积块、不通则痛、故右胁刺疼,血瘀则脉络不通故苔薄*、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血瘀日久而化热、故舌质红、苔薄*。
  法则:活血去瘀、疏肝通络、软坚散结。
  ④肝肾阴虚型:
  症状:右胁不痛不明显、精神疲倦、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潮热心烦、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大便或干或稀、舌红苔少,脉细数。
  辩析:劳累、劳神过度或久怒易耗伤阴血,易成阴虚、肝肾精血不足,髓海和筋骨失养则出现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阴虚则阳亢、内热伤津、出现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大便干、舌红、苔少、脉细。
  治则:养肝柔肝、滋阴益肾、利胆和胃。

三、胆囊息肉患者饮食注意:
  1、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
  2、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
  3、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
  4、少吃辛辣食品
  5、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
  6、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7、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胡萝卜、番茄等。维生素A能减少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8、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保证热量需要和利于肝糖原的生成。
  9、减少纤维素含量,少渣饮食还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10、增加进餐次数,以刺激胆汁分泌,减少胆囊中胆汁淤滞浓缩。

四、中医辨证施治:

①肝胆气滞型:在逍遥散、四逆散的基础上灵活应用。

②肝胆湿热型:一般在龙胆泻肝汤的基础上加减灵活应用。

③血瘀内阻型:逐瘀丹栀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减灵活应用。

④肝肾阴虚型:左归柴葛汤的基础上加减灵活应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