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mm的小息肉,短短3年变肠癌,46岁的刘先生,年体检发现数个肠息肉,其中一个大的约有6mm大小,当时因为清肠药的原因没有切除;今年复查就发现了一个高度怀疑癌变的肠息肉,而他平时没有任何症状(下图),后病理证实为: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
什么是息肉?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管状腺瘤的癌变率5%;
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23%;
而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达30%~70%;
家族性息肉病更为邪恶,40岁前的癌变率几乎%
那到底切不切呢?
大肠息肉基本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做胃肠镜,才能知道有没有长息肉。
在肠镜下,它就是一个凸出肠壁的“肉疙瘩”,医生很难判断它的性质是肿瘤性的还是非肿瘤性的。
只有做病理分析才能明确到底是好还是坏。
实际上,对于较小的、数目也比较少的,在做肠镜检查时候,一般都会顺便切除,格杀勿论。
然后,还会留取一点点组织,去做病理分析。知道性质之后,我们才能确定是否需要复查,复查的时间间隔是多久等等。
对于一些大的、数目多的,为了保险起见,都要先做病理,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
一般医生都会这样建议:
第一,如果是炎症性息肉等所谓“好的”息肉,也可以不处理,进行药物治疗,炎症好了大部分会自行消除;但实际上,我认为还是在检查时候顺便切掉为好;
第二,如果是腺瘤性息肉,按照大小和病人情况,都需要择期内镜下切除。
择期就是不要拖延1年、2年,有空时候去安排切除就行了;千万不能把它忘了!
第三,如果息肉有癌变可能或者已经癌变,那就需要马上治疗,不要拖延!具体能肠镜下切除还是外科手术切除需要医生评估。
据统计,35-49岁,检出率为10-30%;超过50岁的人群中,检出率可达30-67%。
也就是说,超过50岁,几乎一半的人都长有这个定时炸弹。
肠息肉要演变为肠癌,需要5-15年的时间,平均需要10年左右。
55岁以后是结直肠癌的高发年龄段,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它癌变之前切掉它。那就是40岁之前做一次肠镜检查。
对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肥胖、久坐、爱吃烧烤、肥腻、烟酒嗜好等的高危人群,更要提前到30岁左右,做第一次肠镜检查。
这个时候,它往往还是一个良性的息肉,在肠镜下就可以轻松干掉。
因此,我们建议,你如果35-40岁,还没有做过肠镜的话,请尽快做一次吧,不管有没有症状!
复查也很重要
发现肠息肉切掉后,也并非万事大吉了,原因在于:
1.由于一次肠镜,由于多种原因(比如肠道准备不好、医师经验、设备等的影响等),可能会有一些小的“漏网之鱼”;
2.喜欢长息肉的人还会再次长出来;
3.由于上次切除不彻底,留有残基,有可能“枯树发新芽”。
因此,切除后,要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
具体如何复查,要遵循您的医生的建议,也可参照下表:
本文为学习笔记,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