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593.html肠癌具有隐蔽性,大多数在早期没有明显的局部症状,就像便血、腹泻等,让不少人都以为只是简单的痔疮,但随着症状的加剧,这时再去检查,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
息肉切除后复发成癌,她悔不当初
3年前,已经63岁的李大医院,经肠镜检查发现是乙状结肠息肉。值得庆幸的是活检为良性的腺瘤样息肉。手术切除后,李大妈不知道有多开心。即便是良性息肉切除,医生还是叮嘱她要定期复查肠镜。
因为手术很成功,并且术后也未再出现便血现象,李大妈也就没再复查肠镜。谁知,3年后,李大妈再次出现便血,这一次她并没有特别担心,以为又是良性息肉惹的祸。但来院检查后,结肠息肉复发,并发生了癌变。李大妈一下子瘫坐在就诊室里,默默无语。
医生表示很惋惜,因为医生叮嘱了要复查肠镜,但李大妈不以为然。李大妈只高兴了3年!而这种错只能犯一次,就再也没有机会挽回了。本来能在肠癌初期检查出来的,硬是把病情“隐瞒”到了肠癌晚期,这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
今天带大家一起聊一聊息肉和肠癌那点事!
肠息肉是结肠和直肠的一种隆起性病变,广义上讲凡是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明确病理性质前都可以称之为息肉。在肠镜下息肉的大小不一,小的几毫米,大的有数厘米;息肉的形态各异,有些带蒂的息肉长得像蘑菇,有些表面像桑葚,有些广基底的息肉长得像突出的小山包;数量上也从1个至数个不等。肠息肉这个统称里包括了多种不同的病理类型,比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等。
肠息肉会癌变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肠息肉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非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又包括幼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淋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这类肠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2.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又称混合型腺瘤),这类肠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研究表明,从腺瘤到癌症大约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并且,腺瘤结构中的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我院切除腺瘤性息肉的过程,勒住、通电、切除
重视“3多2痛”,或许一切还不晚
1.排便次数变多
肠癌早期患者,排便习惯会发生变化,比较明显的就是排便次数增多。
正常人一天的大便次数是1~3次,但如果你发现自己大便次数突然变多,还总是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现象,就要提高警惕了,很可能是肠癌引起的排便次数改变!
2.放屁次数变多
肠道和屁的关系很大,屁含有种成分,放屁的有无或多少并非小事,还可能反映机体肠道是否正常。
一般的屁是不会特别臭的,而屁之所以多且臭,一方面是由于肿瘤发生在直肠,较接近肛门、管腔小,即便肿瘤不大也容易发生阻塞,因此引起放屁频频;
而屁臭,是因为其中所含胺类物质,胺即致癌物。
3.便血增多
肠癌早期会出现便血(或粘液便)等症状。
正常的排便并不会引起肠黏膜破损出现便血,若大便与肿瘤表面摩擦,却极易出血,这时的血不像痔疮一样是鲜红色,而是呈暗红色,通常与大便混合在一块。
这一定要学会区分,医院检查。
1.腹痛
肠癌患者会因肠道梗阻发生腹胀、腹痛,其中腹痛的发生率较腹胀的发生率高。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轻重不一。
但随着癌细胞对肠道的不断侵蚀,还会出现溃烂和感染,使肠道发生痉挛,引起腹部异常疼痛。
这种疼痛呈阵发性或者是持续性,并且腹部按压时可能会发现不同程度的肿块,横结肠和乙状结肠出现肿块的症状较为明显。
2.肛痛
如果肿瘤生长在肛门附近,就可能表现出肛门疼痛,这需要我们仔细分辨。
随着肿块增大破溃后,还会出现肛门部坠胀、隐痛,大便习惯改变消瘦等异常。
肠癌筛查,重中之重
建议四十岁以上肥胖人群,有肠癌家族遗传病史、肠道息肉、经常熬夜久坐的人,及时完善肠癌筛查。
40岁后,每年做一次大便隐血试验,每5-10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50岁后,每五年查一次乙状结肠镜/结肠造影/CT结肠成像,每3年做一次大便DNA检查。
肠癌多发人群
在肠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趋于年轻化的大形势下,筛查尤为重要。早发现、早治疗可使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达90%以上。
肠癌不同时期的5年生存率
云医院医院温馨小提示
如果您有“胃痛、胃胀、反酸、烧心、口苦、口臭、嗳气、腹泻、便秘、便血”等胃肠不适症状应及时进行胃肠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网上预约: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