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之前说过脂肪肝、结节、肿瘤,今天再和大家说说息肉那些事儿。
说来也怪,我们的人体,就爱长些不该长的东西,长在肉里的呢,就叫结节,那长在粘膜表面上,就是息肉。
粘膜
黏膜是生物体(口腔、器官、胃、肠、尿道等器官里面)中由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状结构。
其结缔组织部分被称为固有层,其上皮组织部分被称为上皮,内有血管和神经,能分泌黏液。
这么说吧,我们吸入的空气、吃的食物,从进入到离开人体,直接接触到的每个地方,都是粘膜组织。
像气管内壁,粘膜组织;食道,粘膜组织;胃内壁、大肠内壁、膀胱、尿道……,全都是粘膜组织。
也就是说,这些地方都会长息肉。
息肉,医学上的定义是粘膜表面长出的赘生物,主要分为炎症性、增生性和腺瘤性三种。
息肉,都有哪些害处?
这个病,危害有大有小,主要看长的部位和类型。
有些不用管,自个儿就消失了,比如子宫内膜炎症性息肉;但有的很危险,极有可能变成癌症,像是结肠腺瘤性息肉,得赶紧切除。
大多数情况下,息肉都是“无害”的,不用太过担心。
但下面这四种,需要当心点儿:
肠息肉
肠息肉,可以说是所有息肉中最不安分的一个,癌变指数爆表,95%以上的肠癌都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成的。
肠息肉
肠息肉,指肠粘膜表面的一种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多见于结肠和直肠。主要有炎症性、增生性和腺瘤性这三种。
临床表现:主要以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为常见症状。
三种息肉类型中,炎症性、增生性的肠息肉危害不是很大。
但肠腺瘤性息肉,也就是肿瘤性肠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超过80%的结肠癌都是由结肠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成的。
癌变风险高就算了,发病率还高。尤其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十个里能查出三个长有肠腺瘤性息肉。
(点击查看大图)
危害大、发病率高不说,肠息肉还很难被发现。。
一般来说,息肉小、数量少的情况下,早期是没有明显症状,就算出现症状,也是以便秘、便血为主,常常被当作痔疮给忽视了。
等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因此,大家一定要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一旦发现肠息肉,赶紧切掉。
由于肠息肉的高致癌性,买保险的话,核保较为严格。
(点击查看大图)
如果是增生性、炎性息肉的话,寿险和重疾险还能正常承保。
若是腺瘤性息肉,就基本和保险绝缘了。
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和宫颈息肉都是常见的妇科病。
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
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表现的一种,在已婚妇女中比较多见,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因子宫有排除异物倾向,可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局部增生形成的结节状突起,是不孕不育的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出血量时多时少,淋漓不净。
这两种息肉都会导致月经异常,更严重的会导致不孕不育。
但好在,很少发生癌变。因此核保也较为宽松。
(点击查看大图)
重疾险的话,手术切除且病理检测为良性的,就能以标体承保,就算没有进行手术,也能除外承保。
但医疗险严格一些,只要查出子宫内膜息肉,大概率会被拒保,宫颈息肉的话,只要是良性的,基本上可以除外承保。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临床表现:大多无不适表现,有症状者常为上腹部闷胀不适,一般不重,有的餐后发生右上腹疼痛或绞痛。
胆囊息肉比较常见,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5%-7%,也就是说,20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两个长有胆囊息肉。
但好在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也就是非腺瘤性息肉,在所有胆囊息肉中占60%左右。
这些良性息肉大都是由饮食不规律、或胆固醇摄入过量导致的,问题不大,吃吃药就能治好。
尽管大多数的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但如果直径超过1cm,就有癌变的风险了,不可掉以轻心。
且超过1cm的胆囊息肉,寿险、重疾险都会拒保。
(点击查看大图)
胃息肉
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
早期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粪便潜血或黑便。
胃息肉是很常见的胃部疾病。
在被查出的胃息肉中,几乎八成都是炎性和增生性息肉,癌变机率非常低。
但癌变机率在20%~50%的腺瘤性息肉占比也不低,为10%左右。
因此,出现胃部不适,一定要抓紧时间就医,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核保方面,炎性、增生性息肉寿险和重疾险都可以买,但医疗险大概率会除外承保。
若是腺瘤性息肉,重疾险和医疗险是买不到的。
(点击查看大图)
至于其它种类的息肉,危害都不是特别的大,很多保险也未要求健康告知,九尾君也就不多说啦。
九尾有话说
总的来说,大多数的息肉都是良性的,因此,即使查出身上长了息肉也不要过分忧虑。
但也不要掉以轻心,要听医生的话,改吃药吃药,改手术切掉就切掉,谨慎小心,总是没错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