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我该怎么办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你是否还在为肠镜报告上的“息肉”担惊受怕?

你是否还在疑惑这个“息肉”到底是什么?

是肿瘤吗?需要治疗吗?

今天这篇文章就走近肠道息肉,

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肠道息肉神秘的面纱。

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肠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赘生物,分布于结肠和直肠的各个部位,有单发性息肉、多发性息肉和息肉病之分,病理显微镜下分成炎性或增生性息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状腺瘤等类型。

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

肠息肉主要表现为便血,出血量可大可小,一旦便血一定要做肠镜检查明确病因;多数息肉是因腹泻、便秘等症状就诊查肠镜检查时附带被发现。

肠镜是最主要的息肉检出手段,但也容易漏诊,漏检率达到20-30%,采用无痛肠镜、高质量的肠道准备、肠镜检查时仔细退镜仔细观察大于6-8分钟能减少漏检率,一次肠镜检查不代表没有息肉,需要定期复查。

息肉生长缓慢,但长到一定的时候可能会转变为结肠恶性肿瘤,特别是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是结肠恶性肿瘤的主要前期病变,因此,一旦被检出息肉医生会告知你最好择期在肠镜下切除息肉。

肠镜下切除息肉是目前预防结(直)肠癌的最有效手段。

大肠癌的发展过程:1、癌症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腺瘤;2~4、经过数年的发展,腺瘤发生癌变,并不断生长,最终出现转移。

为什么差别对待肠息肉?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

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

增生性息肉

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几乎不发生恶变。

炎症性息肉

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

管状腺瘤

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管状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

绒毛状腺瘤

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混合状腺瘤

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家族性息肉病

癌变率几乎%。

发现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前面已经提到,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之前,一切诊断只是猜测,不切除它,留在体内毕竟是一个“定时炸弹”。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

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

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另外腺瘤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因此,发现肠息肉应将其切除,如果因故没有切除,需定期复查。

完整切除的息肉标本送病理检查,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发现肠息肉,该怎么切除?

目前的内镜技术发展,已经使切除息肉成为非常简便、安全、有效的微创操作。下面让我们通过肠镜下照片来了解一下息肉切除的几个步骤:

步骤一:发现息肉,并将其暴露于视野正中。

步骤二:通过肠镜上的孔道插入特殊器械(电圈套器),并在息肉旁伸出钢丝圈。

步骤三:将钢丝圈套住息肉,并于息肉根部收紧钢丝圈(这可需要一定的小技巧哦!)。

步骤四:轻轻向肠腔内提起息肉,使钢丝圈尽量远离肠壁黏膜。

步骤五:在钢丝圈上脉冲式通高频电进行电灼烧,直至息肉根部被切断,息肉脱落。

步骤六:为防止创面迟发性出血,可以使用金属夹子夹闭创面。本图为夹子在创面旁打开。

步骤七:金属夹子于创面处夹闭。

至此,肠镜下切除息肉的操作完成。脱落的息肉需取出体外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而留置于肠道内的金属夹也将在以后的数日内自行脱落排出体外。

肠息肉切除后什么时候应再复查肠镜?

肠道息肉切除后为什么还要复查?

因为大肠息肉术后容易复发,所以应定期行肠镜+病理复查。复查的频率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不同的息肉复查的方法也不同:

单个良性大肠息肉摘除术后,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大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年复查一次大肠镜。

多个良性大肠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增生性息肉因生长较慢,病人可1~2年随访1次。

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上皮内瘤变的,病人随访时间要适当缩短,一般为6个月~1年。

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瘤变和锯齿状腺瘤容易复发和癌变,应当在息肉摘除术后3个月复查1次,若无异常,可延长至6个月~1年。

若发现癌变的息肉,切除后应进行更加密切的复查,具体频度由您的主治医师决定。

医院消化内科

医院消化内科特邀医院消化内科董蕾教授、张宽学教授为首席专家,拥有先进的专科内窥镜诊疗室,配备先进的胃镜、肠镜等设备。开展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消化道胃肠镜检查、镜下治疗,慢性肝病、肝硬化;各种胃肠疾病;消化内镜:消化道出血、胃肠息肉、胃肠肿瘤及急危疑难病的诊治。

开展的主要业务:

1.内镜下消化道出血止血术(电凝、粘膜下注射、钛夹、尼龙线);

2.消化道异物取出术;

3.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凝术及EMR术;

4.空肠营养管置入术;

5.消化道狭窄扩张术(球囊扩张);

6.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硬化术;

7.胃底曲张静脉组织胶封堵术;

预约-

专家推介

董蕾

消化内科首席专家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肝病学会肝硬化、肝癌学组委员;省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肝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陕西省老年保健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全国肝胆病咨询专家;省首届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省卫生系统人才,陕西省三秦人才。《中华肝病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实用肝病杂志》、《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TheJournalofClinicalandTranslationalHepatology等编委。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国家专利。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余篇;参编专著多部。培养多名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消化内科、肝胆内科的医、研、教工作。

专业特长:慢性肝病、肝硬化;各种胃肠疾病;消化内镜:消化道出血、胃肠息肉、胃肠肿瘤。

坐诊时间:周五上午

张宽学消化内科特聘专家交大二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获得者。从事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5年。历任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消化内镜学会第一届委员,第二、三届常务委员;陕西分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实用医药杂志”常务编委;陕西省及西安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等职。对内科系统多发病、常见病、急、危、重症和消化系统疑难和罕见病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专业特长:胃镜、大肠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诊疗技术;内镜下止血;切除消化道息肉;食管曲张静脉治疗;十二指肠镜下胰胆管造影(ERCP)诊断胆胰疾病;oddi括约肌切开,鼻胆导管引流,胆道支架置入等。

坐诊时间:周日全天

编辑:张小丽

审核:林玉莲

-(日间)(节假日、夜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