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卖场频关店、百货凋零 零售企业抢滩便利店市场
随着行业发展和消费趋势变迁,零售业态也呈现周期性变化。纵观零售业发展历程,欧美零售企业以大卖场的形式纵横中国零售业市场十多年,如今大卖场业态衰落,便利店(专题阅读)开始崛起,以全家(专题阅读)、7-11为代表的日系便利店业态或将成为下一个行业制高点。
在大卖场频频关店、百货业普遍凋零的行业背景下,便利店,这个一度在中国市场近乎衰落的业态却呈现出意外的火热态势。《中国经营报》获悉,日本便利店巨头全家便利(Family Mart)计划进入北京,有望在年内开出第一批门店。
我们非常关注北京市场,目前有几个项目正在与*府部门对接。 全家便利发展与加盟负责人李建鹏告诉。
而在2013年8月,日本第二大便利店系统罗森便利已经入驻北京。至此,7-11、罗森、全家三大日系便利店巨头齐聚北京,再加上本土的好邻居、快客、物美等品牌,一场便利店的战争已经开打。
老大PK老二
就中国市场而言,便利店冠*和亚*的距离并没有拉开,激烈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日资企业做事向来谨慎。以全家便利为例,先是在上海进行试水,然后复制到便利店市场较为成熟的成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然而却在实体零售堪忧的行业环境下挥*北上,并且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其章法颇耐人寻味。
嗅觉到市场微妙变化的并非只有日资企业。不久前,深圳百货巨头天虹商场也宣布进*便利店行业,首批门店预计今年6月份开出。在零售巨头布局便利店业态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在线上线下大融合的趋势下,便利店成了互联企业寻求O2O落地的 香饽饽 。不久前,京东商城与全国15座城市的上万家便利店开展O2O合作。
与大卖场业态相比,便利店具有客单价高、抗租金能力强、服务功能完善以及客户黏合度高等特点,在实体零售行业并不景气的时代,便利店未来或将成为下一个行业制高点。
据李建鹏介绍,全家在北京开店将复制在成都的模式,首先开出一批门店,以直营店进行市场探索和商品结构的调整,模式成熟之后将发展加盟业务。不过,对于首批门店的位置和开店时间表,李建鹏并未透露详细情况。
全家便利选择此时进入北京市场,要面对的是老对手7-11,后者已经在北京探索出成熟的模式。 北京7-11是7-11全球门店中单店销售额最高的。 7-11母公司日本伊藤洋华堂相关负责人表示。
虽然没有短兵相接,双方的 暗战 已经展开。 就中国市场而言,便利店冠*和亚*的距离并没有拉开,激烈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对于愈演愈烈的便利店战争,成都WOWO便利董事长汤耀华告诉。
所谓的 冠亚 之争便是7-11与全家便利的较量。在日本和中国台湾,7-11便利店的数量和市场占有率明显超过全家便利,两者高下已分,虽然竞争依然激烈,但格局已经明朗。以中国台湾市场为例,数据显示,中国台湾7-11门店数为4951家,全家门店数则不到3000家。而在中国内地市场,2013年7-11便利店数量超过1900家,全家便利门店数为1094家。在两者差距并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一场针对冠*宝座的竞争展开。
同样是日资便利店巨头的罗森便利,1996年进入中国与百联集团合资经营,由于入华8年后业绩一度不佳,日方将其在上海罗森的股权降低至49%,百联集团则持有51%股权。2011年7月21日,日本罗森株式会社增持上海罗森股权尘埃落定,日本罗森增持上海罗森股比至85%,并且大力挖掘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