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一句玩笑话成就两大学生的创业路
TUhjnbcbe - 2020/8/4 10:28:00

一句玩笑话成就两大学生的创业路_河南


张炯把领到他的服装厂——一个二层小楼。一楼有十几台机器,十多个工人正在紧张的埋头工作。走进他的办公室,陈设依然很简单:两架子样衣,一张大制版案子,一张办公桌,桌子上面还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排书。楼上是仓库和工人宿舍,还有一张大裁床。张炯说:“我们原来的厂可不是这样的,创业的困难太多了,不过最难的就是招工……”他起身给倒了一杯水,将创业的故事娓娓道来。


打 工


张炯是郑州纺专2006届的大专毕业生,家是南阳农村的,一毕业就应聘到辽宁一个针织厂工作,虽是学服装工程专业的,但是他对工厂的具体工作根本不懂,用他的话说,“在学校学的就是一个基础,真正到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在学校学的知识工作中几乎就用不上。”


刚工作的时候,他被分到了车间,平时就帮忙搬搬东西,剪剪线头,都是些既小又简单的工作,但是很累人,这一呆就是好几个星期,同来厂里工作的十个人因为受不了这种工作离开了两三个。当时正值夏天最热的时候,外面温度常常在三十度以上,忙的时候他能呆在车间几天不出来,衣服湿在背上几天都没有干过。就是这样的工作环境,他也不断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用心学点知识。忙碌中原本对针织行业不怎么懂的他,现在也能熟练分辨出制衣的各种主料、辅料以及讲出大致的工艺流程。


后来,厂里给他安排了师傅,让他从车间调到了技术部。谁知上任头一天,师傅就让他制版,张炯一下子愣住了:怎么制针织版?课堂上好像根本没讲这方面的知识呀!他只得虚心向师傅请教学习,并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留意他们的做法。渐渐的,张炯开始接定单,本以为自己做得相当不错了,可在实战中才发现,事情绝对要比自己想象中难的多。


2007年五一长假期间,张炯接到一个外地订单,对方订好尺码样,要求五一节假日之前收到三件小西服。可是两天时间过去了,张炯连版都没有打出来,(一般完成一件成衣需要经历设计师设计手稿,制版师打板,制作样衣,大批量裁减,工厂缝制和最后的整理包装几个程序。)这主要是因为针织厂的料子一般都会缩水,所以在计算尺码时必须加入料子的缩水率,即成品要经过水洗后达到对方要求的那个尺码才算合格。29号晚上,工厂里所有人都睡了,只有张炯一个人还在加班,眼看第二天就要到期交样品了,他还有一件没有完成。无奈下,他叫醒了一个样衣室的同事起床帮忙赶制衣服,两个人一直忙到凌晨一两点,终于完成了两件,检查时才发现只有一件是合格的,另一件的尺码还是错了太多。这种情况下,明知道五一期间不能再快递东西了,张炯只得硬着头皮跟客户打电话协商,最后只交上去一件样衣。


这件事对张炯影响很大,他不仅意识到自己技术的不足,还意识到了同事间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张炯说:我平时话不多,别人让我干啥我就干啥,在工作上也没那么多怨言,所以同事对我还算不错的,平时有个什么困难的地方,大家也都能互相帮一把,这在我们制衣行业也是很重要的。


辞 职


在针织厂工作一年后,当初一同来这儿工作的十个人只剩下张炯一人还坚守在岗位上。公司看他做的不错,要跟他签合同,张炯想到家中母亲身体不好,自己是不能长期在外漂泊的,就干脆辞职回到河南。针织厂是他第一个工作单位,却像学校一样让他学习了一个服装厂应该具备的整个运作流程,甚至他曾经主动要求参与凌晨三点去大连的验货。现在他回忆起那时的感受说:“虽然在那里每月只拿一千多块钱的工资,但是那一年时间却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基本上从材料、制衣到最后的质检都熟悉的八九不离十!”


回到河南后,张炯并没有在家乡南阳找工作,而是回到了生活学习了四年的郑州,去了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因为自己并不精通外语,所以他只负责服装行业的跟单、报价。对于张炯而言,报价是他从未接触过的又一个新挑战,该怎么办呢?他想到了以前的针织厂的一个领导懂这方面的知识,于是就打电话过去,没想到离开厂子这么长时间了,领导同事们依然对他很好,很详细地跟他讲解了这方面的知识。


相对于之前的工厂来说,在外贸公司的工作很清闲,每天工作七个小时,但却要经常陪客户喝酒。这种“安逸”的生活渐渐让张炯感到了厌倦,他觉得如果再呆下去的话,自己的激情恐怕就要被这种生活方式慢慢磨灭掉了。于是,他选择了辞职了。


接着,张炯又跟着一个做保健品的朋友跑了一个月业务,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就经常和朋友一起在工作之余跑到郑州轻工业学院的操场上打篮球。久而久之,他结识了一帮新朋友,其中一个就是他现在的合伙人李崇贺。当时两人只是聊的挺投机,李崇贺问他现在在做什么工作呢?张炯为了不好意思说自己还没找到工作,就慌称说,“我现在辞职了,打算自己办厂呢!”李崇贺一听,兴奋地说道:“我也想创业呢!要不咱俩合伙干吧!”听到这话,张炯深感意外,心想:我随便说说,他怎么就当真了呢?便连忙改口道:“呵,我那是跟你说大话呢!”但是话已出口,李崇贺就鼓励他试着干干,加上两人都看到了就业的难度,就立下了创业的决心。


创 业


今年三月份,两个人便正式着手开始行动了。张炯听同学说,五龙口村有许多房子出租,而且价格比较便宜,距离纺织大世界还很近,他们就在那里找了两个单间租下来,作为生产车间。房子的问题解决了,紧接着就是买设备,虽然两人创业家人都挺支持的,但毕竟家人给的钱是有限的,他们必须能省则省。经人打听,郑州*岗寺附近二手设备比较多,就沿街收集相关信息的小广告,挨个打电话询问。短短几天就花掉了一百多块钱的话费,最后终于找到一家刚刚倒闭的服装厂有他们需要的二手机器,但是张炯并不能分辨出机器的性能是好是坏,就请了一个专门卖设备的同学过来帮忙挑选。一台机器大概几百块钱,刚开始比较谨慎就只买了五台,随后便找车把机器运送到了仅有30多平米的工作室。


都说创业难,难在哪?各行各业的难点有所不同,做电子商务难在流量上不去,开店的难在货源不好找,客人不好揽。而对于张炯这个开服装厂的小老板来说,刚开始最难的就是招工。张炯说:“招聘启事贴出去了,也有很多工人跑来问,基本上都是一进门看到只有这几台机器后,嫌厂子太小,不屑的转身离开。因为没有工人,中间停了好长时间,后来就想着扩大生产规模,听说我们后面有个小楼是空着的,我们就过去把它租了下来,后来快放假的时候,我就跟我在纺专上学时的老师求助联系,让他帮我以勤工助学的名义为厂里招来十多个技术比较好的学生帮忙,这才度过了刚开始最难的那段时期……”


从最开始的两个小单间发展到一个二层小楼,工厂规模大了,机器也由原来的五台增至20台,平机、锁边机、绷缝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在招工的压力下,喆火服装厂的硬件设施迅速步入了正规。


实 战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开工还是经老师介绍的,那是一个饭店的订单,单子要求做好800套厨师服装,包括上衣和围裙,其中400套要求四天内见货。张炯应承了下来,经过制衣前的制版、购买原料和裁减几道工序,等到第三天的时候,一共才做了100多套服装。为了确保任务按期完成,张炯又去纺专找了几个学生过来厂里一起做,另外又请周边的三家服装厂帮忙做了200多套,自己这边又加班加点的做了260套,第五天,张炯终于把货交齐了,这才长松了一口气。这五天来,厂里上下全都是忙到三四点睡,早上八点又开始工作,张炯自己觉得员工太辛苦了,所以这件任务完成后就让员工放假休息了。可一波方平,一波又起,订货交过去不久,订厨师服装的客户又反应说面料起球,要求赔偿。张炯把衣服拿到卖布料的老板那里看,老板只说以前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希望这次不要追究,下次合作一定会便宜一些。张炯没办法,只得给客户退了一部分钱才把事情解决了。


而李崇贺由于正在上课的原因,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呆在厂里,有时候就利用课外的空闲时间为厂里联系学校的业务。有一次,他在上认识一个外校的朋友,两个人聊起了服装厂的事情,对方很感兴趣,说愿意帮他在本校拉拉业务,几天后,对方真的在学校联系了一单篮球队服,有十多件,但是李崇贺发现,这个朋友对面料、服装的报价还价都不熟悉,李崇贺只得亲自拿着面料的小样去跟篮球队的负责人谈。整个事情结束后,大家都觉得挺累的,李崇贺感慨说:“从这件事情上发现什么事情做起来和想像中的总是有很大差距,只有亲自做了,才发现里面原来困难那么多,不过有次倒还比较顺利。”李崇贺顿了顿接着说:“比较成功的一次在我们学校,一个系的球队要买队服,我就给接下来了,他们也觉得定做起来款式上比较自由,价钱上也实惠,随后他们也选择了一个款式,我们就给他做了一件样衣,他们觉得还比较满意,就把剩下的都做出来了,交货也还比较顺利,总共做了20件。”


之后不久,他们又从其他服装厂拿了一个号的牛仔裤,一共是134条的单子,虽然厂子开张以前还没有做过这类服装,但是他想尝试做下,本来两天就得交货,结果做完后才发现裤子的口袋处出了点小问题,只得一条一条重新修整一下,结果本来可以按时交货的,就因为这一点漏洞而把时间往后拖了一天。


也许看到这儿,我们会有所疑惑:为什么其它同行业之间都是存在着竞争,为什么服装加工行业出现更多的则是合作呢?张炯说:“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合作加竞争,我们说的合作主要是指小厂之间的,因为有时候接到大单子可能不能及时把它完成,这时候就需要同行帮忙了。”当然,跟谁合作主要考虑的还是价格关系,和双方是否有值得长久共事的可能。


创业就是这样,可能做之前会觉得很简单,实际做的时候又会发现问题重重。他们原本想做一个自己的品牌“零下一度”,还专门做了相关的站,但是局限于人才与资金等问题而搁置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张炯曾在针织厂学过打版和设计,加上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做后盾,他们在操作中更具专业性。尤其在童装、工装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了。


到今天为止,喆炎服装厂已经投入了近七八万块钱,学技术、学经验、学跑业务、学报价……张炯和李崇贺两个人看似无意的创业动机,却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懂得了创业的艰辛。虽然在即将过去2008年里,他们付出会比收获更多,但相信,在即将到来的2009年里,他们一定会越做越好!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句玩笑话成就两大学生的创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