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u0001长期u0001腹痛u00
TUhjnbcbe - 2025/5/17 20:50:00

老陈,一位辛勤工作的普通工人,长期忍受着上腹疼痛,误以为是普通胃病,仅靠胃药缓解。然而,随着疼痛加剧,老陈在家人医院就诊。超声检查揭示了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肝脏出现不明阴影。医生紧急建议医院。

长期腹痛不重视确诊胆囊癌

老陈一家慕名来到医院。肝胆二科程远教授详细询问病史,翻查CT片,发现病情已刻不容缓,立即安排老陈住院。化验结果显示,老陈的糖类抗原19-9异常升高,结合CT结果,初步诊断为胆囊癌,伴有肝内转移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

胆囊癌恶性程度非常高,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5%。面对这一噩耗,老陈一家感到绝望。“医院做检查,早点处理胆囊结石,也许就不会这么严重了。”老陈悔不当初。

程教授鼓励他们不要放弃,指出患者身体状况尚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有了新的进展。在程远教授的建议下,老陈接受了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三联四药”转化治疗。

两周期治疗后肿瘤和肿瘤指标明显下降,肿瘤范围明显退缩

经过四个疗程,老陈的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胆囊、肝脏和肝门部淋巴结的肿块明显缩小。目前,老陈仍在定期接受免疫治疗,肿瘤标志物保持正常,肿瘤达到完全缓解,靶病灶消失,意味着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所延长,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很小。

胆囊疾病易误诊早期无症状

同样,来自阳江的李先生也遭遇类似的问题。长期在外工作,平时不注重作息,医院检查,原以为是胃肠炎之类的小问题,进一步CT检查发现肝内占位侵犯门脉左支大血管,并考虑肝内虑胆管细胞癌可能。入院后我们行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了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PET—CT检查考虑可能同时合并淋巴结及大网膜的转移。家属听到这个结果以后犹如晴天霹雳,彻底丧失了治疗的信心。

程远教授和家属充分沟通后,家属平复了心情,并同意行积极的转化治疗,经过两个周期的转化方案治疗后患者病灶明显缩小,肿瘤指标降至正常。在充分和家属沟通后,最终实施左半肝切除+尾状叶切除+淋巴结清扫+大网膜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结果提示区域淋巴结为阴性,肝内病灶部分坏死,实现了根治性手术并痊愈。

两周期治疗后肿瘤和肿瘤指标降至正常,实施根治性切除,顺利恢复

程远教授强调,胆道恶性肿瘤(BTC)是消化系统中相对小众的恶性肿瘤,占比约%,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胆石症、胆囊息肉、肝吸虫感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以及病毒性肝炎等,均为胆道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具有以上因素的人群应定期复查,及时治疗,这对于预防和早期诊治胆道恶性肿瘤至关重要。

另外,据统计,即使患者接受了手术,术后1年的复发率也高达七成。因此,选择合适的围手术期新辅助和转化治疗方式以提高根治率,已成为改善胆管癌治疗效果的研究热点。目前,程远教授团队在国内著名胆道外科专家、医院赵海涛教授的支持下,已加入中国胆道恶性肿瘤治疗协作组,并积极探索胆道恶性肿瘤的一体化诊疗模式。该模式包括术前的积极引流减黄、胆汁回输、营养支持,以及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基础的全身加局部转化治疗方式,这些措施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使许多中晚期BTC患者实现了长期生存。

1
查看完整版本: u0001长期u0001腹痛u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