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秉持一个原则:医德第一,医术第二。当医德上去了,医术上去那是迟早的事情;
说到这,就想起之前我遇到的一位患者,患者在体检发现胆囊息肉,刚开始没在意,后来没多久再次做彩超显示数个胆囊息肉,最大的有4mm。
医院治疗,医生建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做了手术切除,术后五个月,再次复发,去医院,医生依旧建议手术切除,患者不愿再次手术。
平时应酬较多,经常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加班熬夜,运动量较少。因此,体内的湿气无法排出,导致体内积聚,形成胆囊息肉。后来有人介绍他来找我治疗。辩证:患者右侧胸部疼痛,油腻或饱餐后右上腹及右肩部疼痛。
唇干,饮食可,睡眠、二便均正常。经过问诊和观察患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患者为痰瘀互结,胆腑郁热。
治以利胆消郁,软坚散结。拟方:柴胡、乌梅、莪术、郁金、菊苣、猫爪草、金钱草。
患者反馈:服药一段时间后,患者做彩超检查,显示胆囊壁光整,无胆囊息肉。患者甚感惊奇,还怀疑是否检查有误,医院做检查,结果同样是无胆囊息肉。
所谓的息肉,就是痰浊,瘀血,相互裹结,像面团儿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变死肌,变恶肉,所以息肉虽然也是肉,但它里面包裹的都是身体代谢不掉的垃圾,是我们的各种坏情绪。
而中医看来,这就是一个病,但在西医看来,这就不是不同的病,病情按照不同的生长部位来给息肉命名;
长在鼻腔里的叫鼻息肉;
长在直肠里的叫直肠息肉;
长在胃里的叫胃息肉;
长在胆囊里的叫胆囊息肉;
长在声带里的叫声带息肉……
解方:
本方以柴芩温胆汤、消瘰丸为主,利胆消郁、软坚散结。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其中含有生姜四两,以温为主。柴芩温胆汤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入柴胡、黄芩,兼具小柴胡汤之精髓,用以化解胆腑郁热。消瘰丸出自《医学心悟》,本是治肝肾阴亏所致的瘰疠,故名消瘰丸。清热滋阴,化痰散结。方中还使用了乌梅、菊苣、郁金、猫爪草、金钱草等药,主要目的是增强软坚散结之效,标本同治。气郁、痰郁日久,往往会伴有血瘀,所以要加郁金、莪术来活血,同时可以帮助软坚。乌梅——祛死肌除恶肉,可用于治疗息肉、结节。猫爪草——治疗瘰疬,有化痰散结的功效。
金钱草和菊苣——都归肝胆经,作为引经药,同时能够疏肝利胆、清肝去火。
但现在,中医的发展却遇到了瓶颈。
一方面,越来越没人相信,传承至今的中医文化,反之,他们更看重西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医也开始逐渐西医化。治疗病人不再是纯中医,也不再遵循看、闻、问、切。相反,他们使用各种仪器来代替这些,并用昂贵的进口西药代替便宜的中药。但无论现状如何,无论别人如何,我仍然坚持自己的行医准则和学医的初心,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更多的患者。我现在想做的,就是把这些经典的方剂记录分享出来,让更多的患者认同中医,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医更能解决他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