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器官,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它位于我们身体的右侧,具体来说,就是右方肋骨下肝脏的后方,呈现出梨形囊袋的形态。胆囊的结构可分为底、体、颈和管四个部分,其中颈部与胆囊管相连通。胆囊壁则由粘膜、肌层以及外膜三层组织共同构成。尽管胆囊的尺寸并不大,其长度通常在8-2厘米之间,宽度为3-5厘米,容量大约是30-60毫升,但它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胆囊究竟扮演着哪些重要的角色?胆囊具备多项关键功能。首先,它负责储存和排放胆汁。当肝脏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囊时,胆囊会进行浓缩和储存,以便在需要时排放。其次,胆囊还具备吸收和浓缩胆汁的能力。通过收缩和黏膜吸收,胆囊能将稀薄的胆汁浓缩30倍以上,以备消化之需。此外,胆囊还分泌粘液蛋白和消化酶,保护胆囊粘膜并润滑胆汁的通过。
同时,胆囊还发挥着重要的免疫功能。它分泌的粘液蛋白即是免疫球蛋白,其浓度高于血液,能有效保护肠道粘膜免受次级胆酸的侵害。另外,胆囊还能维持胆汁酸的肝胆肠循环,促进胆汁酸的合成与代谢。
不仅如此,胆囊还对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起到维护作用。在进食时,胆囊会排放胆汁以助消化,而不进食时则不排胆汁,从而减少了胆汁反流的机会。此外,胆囊还能调节胆道流体压力,确保胆道内压力平衡。同时,它还对Oddi氏括约肌的功能进行调控,维持其正常的高压状态。
然而,如此强大的胆囊也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其中,胆结石、胆囊息肉和胆囊炎等胆囊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这些疾病不仅影响胆囊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并发症。胆囊结石,分为胆固醇性和胆色素性两大类。胆固醇性结石主要在胆囊内形成,源于胆汁中胆固醇过多,导致析出结晶。而成核因子,如糖蛋白、粘蛋白及Ca2+,则进一步加速结石的形成。胆汁淤积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胆囊排空障碍或长期不吃早饭的人,结石风险明显增高。相比之下,胆色素性结石多与胆道感染相关,特别是胆道蛔虫症。
胆结石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多样,取决于受影响部位。胆囊炎是常见后果,当结石嵌顿或固定在胆囊颈部时,可能引起轻重不一的腹痛和发烧。胆总管堵塞同样不容忽视,胆囊结石可能迁移至胆总管并引起黄疸、发冷、发烧和腹痛,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此外,胰腺管堵塞也可能导致急性胰腺炎,这是一种可能引发剧烈腹痛及严重并发症的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长期胆囊结石病史可能增加胆囊恶性肿瘤的风险。
那么,患了胆结石会有哪些症状呢?这将在接下来的段落中详细探讨。0%的胆结石患者并无明显症状,这部分患者被称为无症状性胆囊结石患者。然而,当胆结石引发典型症状时,患者会体验到右上腹或上腹部的持续性绞痛,这种疼痛通常伴有阵发性加剧,有时甚至会向右肩背部放射。同时,恶心呕吐也是常见的伴随症状。胆绞痛可能持续几分钟至数小时,若在此期间合并了细菌感染,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
另一方面,胆囊的缺失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胆囊不仅是一个用于储存胆汁的器官,还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在胆囊“生病”后,如遇到胆结石、胆囊息肉或胆囊炎等问题时,直接切除胆囊并不总是最佳选择。事实上,这样的选择可能会增加患胆总管结石的风险,并引发一系列问题,包括消化不良、腹泻、肝胆管结石、反流性胃炎以及增加结肠癌的风险等。在年保胆取石高峰论坛上,张宝善教授透露,通过对上万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长期追踪观察,发现48%的患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消化不良和反流性胃炎的症状,24%的患者出现了胆总管结石,而0.8~2.3%的患者则遭受了胆管损伤。这一系列数据引发了人们对胆囊健康状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