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息肉的自白:
我叫息肉。实际上,我是从鼻腔,声带,胃肠道,胆囊到子宫和子宫壁的粘膜覆盖的体腔内表面上的一块多余的“肉”或腋窝“肉”膀胱,我喜欢成长。医生根据我们成长的部分为我们命名,例如“鼻息肉”,“胃息肉”,“直肠息肉”,“膀胱息肉”等。如果一个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则称为“多个息肉”。
一、我长得很慢,藏得很深
一般来说,我生长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很隐蔽,不会轻易暴露自己。
我们当中最易暴露自己的是声带息肉,它小如芝麻或绿豆大小时就让人声音嘶哑,而被及早查出;
鼻腔的息肉长到豌豆大小时才会出现鼻塞、鼻衄等症状而被医生看到;
小儿的直肠息肉,因为易出血而从肛门脱出而露出“马脚”;
胃体上的息肉却可以长得很大而患者毫无感觉;
最阴险的是大肠息肉,经常多发分布,平时隐蔽生长,到时“摇身一变”就可成为结肠癌,只不过我的表面很脆弱,容易出血,病人发现血便就会去看医生,我这狐狸尾巴也就藏不住了,但是病人的病情往往也已经不轻了。
所以千万不要等到有症状了才想起我!
二、我真是癌的近亲
您看,我惹的麻烦还真不少吧。这还不算什么,人们最怕的还是我的癌变,因为癌变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一旦出现症状被发现,就很有可能已成晚期癌症,有了广泛的转移,这时医生对我也束手无策了。
说我是癌症的近亲,恰如其分。
但我们所有家族成员并非都会变癌,在这我可以向你透露一些其中的奥秘。比如,95%的大肠癌就是我们长大之后的样子!
三、并不是每个息肉都会癌变
因为恶性的毕竟占极少数,良性的占绝大多数,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对生命的威胁,即使癌变,也要经过较长时间。
1.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往往凶多吉少,应警惕其癌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应将其当作恶性来看待;
2.组织学属于腺瘤型的息肉易癌变,属炎症型的则恶变较少;
3.体积较小、带蒂的息肉,多属于良性,且不易癌变,你不必紧张害怕。但宽基广蒂的息肉常难平安,容易癌变。
4.某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等容易癌变;
5.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增加,如一个息肉的癌变率为1%,那么生长了个息肉,癌变可能就接近%。
四、其实我最怕你们检查
自从人们知道我们与癌症攀上了“亲戚”,人们对我们息肉的警觉性就越来越高了,动不动就用鼻镜、喉镜、膀胱镜、食道镜、胃镜、胆道镜、结肠镜等窥视我们的存在,把我们当成癌前病变加以及时彻底处理,使我们威胁患者生命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我成为癌的时间要5-15年,在这段时间内如果你能发现我,切除我,我就再也没有机会癌变了。
大约在你40岁后,我就可能长成癌了,所以,你要在我长大之前发现我,在40岁前做检查。
这么长的时间内,你都不去找到我,那么,我就能顺利地长成一个癌瘤了。
五、切除我很简单
既然我与癌症攀上了“亲戚”,那么你们就不能等闲视之,应该把我作为一种癌前的疾病来看待,应及时手术,以免“夜长梦多”,发展成为癌症。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已能够在内窥镜下用圈套器割除,或以电灼、激光来治疗,安全、有效、病人痛苦小,不再需要剖胸、剖腹,甚至不需要住院。
但对于那些范围较广,体积较大的,在内窥镜下切除有困难,仍需手术治疗,以“一时之苦”来换取“长治久安”。
六、我会死灰复燃,你要定期复查
我的生命力极其旺盛,虽然你切除了我,但是你的生活习惯没变,你的体内环境没变,适合我生长的土壤还在,我还会生根发芽,死灰复燃!
所以,你即使切了我,还要定期复查:
以结直肠息肉为例:
肠息肉疾病具有很高的复发性,这次是在直肠,下次很可能在其他部位发生。因此,患者在术后遵医嘱定期进行肠镜复查很重要。
对于一些增生性的肠息肉疾病,其生长速度很慢,患者可在术后1~2年随访1次;
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病人,应该1-3年复查一次。
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需要3-6个月再复查一次,此后的复查频度请遵医嘱:
(1)首次肠镜检查因肠道准备不好,影响检查视野者;
(2)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者;
(3)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
(4)大于1cm的广基息肉;
(5)大于1cm的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重度异型增生者;
(6)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不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一年一度的体检季来了,打开体检报告时的紧张程度,堪比查高考成绩。“甲状腺结节”、“肺部结节”……这些疾病会癌变吗?一张小小的体检报告单,常常给大家带来很多“危机感”。
甲状腺结节
95%是良性,体积过大要当心
人的压力和精神紧张也可能会造成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高。很多人体检发现自己有甲状腺结节后,都会非常紧张、焦虑,担心会发展成甲状腺癌。甲状腺结节中95%的结节都是良性,因此不必太过焦虑。良性的甲状腺结节对身体并无影响。只有少数结节体积过大致使呼吸、吞咽困难,蔓延到胸腔,或高度怀疑其为恶性时,才需要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而一些体积较小且对身体没有明显影响的结节,一般无需处理。
建议:结节直径<1厘米,原则上不用怕不用管,只有少数需要做甲状腺细针穿刺;结节直径在1~4厘米,那就必须做穿刺检查;结节直径>4厘米,很可能已发展为恶性肿瘤,需尽快手术治疗。
肺部结节
小于8毫米不用怕
看到体检单上“肺小结节”字样不用过于提心吊胆,因为肺部结节可能是肺炎、肺结核,也可能是以前肺结核留下的疤,而真正是肺癌的比例很小。肺结节90%以上是良性的,小于6毫米的肺结节,肺癌概率不到1%;直径在6~8毫米之间的肺结节,肺癌概率在0.5%~2%;直径大于8毫米的肺结节,肺癌概率大于3%。
建议:每年检查一次低剂量螺旋CT,是肺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正确方法。
乳腺增生
正常的生理现象
在临床中提到的乳腺增生,多是良性的。比如青春期女孩子乳房发育长大;比如妊娠哺乳期间乳房发育长大、为新生儿做准备;比如乳房随着月经周期而发生的周期性乳房疼痛,这些都属于正常乳腺发育与退化中失常范畴,这样的乳腺增生不是病,通常无需用药和治疗。
提醒大家:乳腺增生的好与坏,不是根据疼痛的程度区分,大多“坏的”东西不一定痛。有增生、有包块及时找医生排查,确认良性就不必担心了。
胆囊息肉
1厘米以下不用手术
胆囊息肉其实就是胆囊黏膜上隆起的一个“肉疙瘩”,算是良性肿瘤,是否会发生癌变,主要取决于息肉的大小。一般来说,息肉直径在0.1厘米或0.2厘米以下,患者完全不必恐慌,每一两年内做一次B超检查即可;
但如果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那就有高度癌变的风险了。患者需要进行病理检查,一旦癌变则需立即切除胆囊,严重者还需要做切肝手术。
结直肠息肉
分清炎性还是腺瘤性
部分肠息肉易癌变,应该及时治疗。肠息肉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种,前者为良性,后者则容易发生癌变,若不经过治疗,在50岁前发生癌变的几率非常大。
医生提醒,一旦发现肠息肉,不可等闲视之,要弄清肠息肉的性质,特别是腺瘤性息肉,一定要及时通过手术切除。
宫颈糜烂
只是名字吓人
“糜烂”一词给人很不好的联想,还容易和宫颈癌联系在一起。其实,这只是医学史上一个命名的大失误。如今“宫颈糜烂”这个名称已经被正式取消,改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在女性的一生中,随着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两种上皮覆盖区域会发生动态变化。
“宫颈糜烂”大部分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需要结合宫颈细胞学结果来进一步判断,如果细胞学和HPV检查结果没有异常,就无需特殊处理了。
骨刺
是人体的自我保护
大多数人常常会把它和“骨裂”联系到一起,担心是不是“骨裂”导致的细小“骨刺”?其实大家完全被“骨刺”的名字欺骗了。
骨刺就是骨质增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骨刺会长在各种地方,比如颈椎/腰椎/膝关节等处。如果只是体检发现的骨刺,生活中并无不适症状,不痛不难受,就不用紧张。但如果因为骨刺,引起了骨性关节炎,那就需要进一步治疗。
小编总结:千万别自己吓自己,如果真的有疑问,医院检查,才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哈~
END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