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消化科
肠息肉是局部肠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说白了在大肠粘膜表面长出来的“小瘊子”。发生原因不甚明了,多出现在中年以后,50--岁以后的人群大约有25~80%的发生率。
尽管它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一般经历这个过程:
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原位癌?浸润、转移
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腺瘤性息肉%会发生癌变
结肠息肉约30年演变为癌前病变,5-10年演变为癌症,后浸润、转移。
这个过程是迟滞和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发现并及时切除掉,以绝后患。
肠镜下息肉的表现
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都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直肠指诊或手术中发现的。
所以,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就是体内的定时炸弹,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它%会癌变,如不及时发现并切除,早晚会酿成大祸。
一、常见症状(绝大多数没有症状)90%以上的肠息肉不会产生任何症状,往往在长大、癌变后才会出现,所以医生们称之为“隐匿的杀手”。
①便血
患结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ml。
②排便习惯改变
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③腹痛
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
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
⑤肠道外症状
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就应考虑是否患了Gardner综合征,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简称P-J)综合征。
二、肠息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①肿瘤性息肉
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隐窝灶)、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肿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多。比起有蒂腺瘤,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并且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
②非肿瘤性息肉
患非肿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淋巴性息肉、粘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③肠息肉病
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我们会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包括:
1.家族性腺瘤病;
2.Gardner综合征;
3.黑斑息肉病(Pentz-Jeghers综合征);
4.CronkhitCanada综合征。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
腺瘤性肠息肉
三、不同的息肉癌变几率不一样①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
②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一般也不会癌变。
③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10年癌变率约1%-5%。
④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10年癌变率在43-67%。
⑤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四、那些息肉是高危腺瘤?具备一下3项条件之一者,就可以称为高危腺瘤:
①息肉直径≥10mm;
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25%;
③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发现高危腺瘤性息肉的人,不但要及时切除,而且在切除后还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因为:
第一,即使切除了,长腺瘤的环境还在,很可能还会复发;
第二,有的切除不一定彻底,留有残端;
第三,肠镜检查不是%准确,由于清肠效果、医师经验、大肠结构的影响,很可能会漏诊。
五、那些人是肠癌的高危人群?①大便潜血阳性。
②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③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④本人有癌症史。
⑤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⑦有盆腔放射史
⑦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
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有以上任何一项者,建议在40岁以前做一次肠镜检查,并每1-3年复查一次。
腺瘤性息肉恶变模式图
结肠各段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
六、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的首要手段1、常见肠镜检查可分为:
①普通白光内镜
主要用于发现、诊断肠息肉。
白光下观察
②染色放大内镜
染色放大内镜,是把0.2-0.4%靛胭脂溶液喷在肠息肉表面,结合放大内镜,就可以有效的观察肠息肉表变的先关分型,能够判断病变性质、浸润深度等。用过染色放大内镜,可以决定是否能进行内镜下治疗。
染色后的表现
③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BandImaging,NBI)
能够精确的观察消化道粘膜上皮的形态,还能观察到消化道粘膜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能够精准的鉴别肿瘤和非肿瘤性息肉。
NBI下的分型
2.肠镜能检查到哪些部位?
肠镜能观察到直肠、全部结肠以及回肠末端的肠粘膜情况。
3.做肠镜能从外观上判断息肉的性质吗?
做肠镜时,能够看到肠息肉的形态、颜色等,能从息肉表面的形态、色泽和微结构(腺管及微血管分型),非常有效的判断息肉的性质。
4.肠镜检查时发现息肉该怎么办?
如果发现息肉,无论大小、形态、多少,都需要取活检以判断性质;并择机切除;切除后定期复查。
七、如何治疗?目前常见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术(SS)、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分次EMR(P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
镜下切除息肉示意
这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廉,甚至不需要住院。
家族性结肠息肉息肉数量多,癌病风险高,多建议外科手术切除。
来源:消化学术在线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
来诊指南
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南钢大道号
江西中医院门诊楼
乘车
可乘路公交车或从地铁一号线艾溪湖西站1号出口乘医院站下车即到
推荐阅读1、正确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让生命健康呼吸2、99%的血栓可能毫无征兆!严重会致死,有效预防方式竟是……3、孕期产检知多少?超实用,让您怀胎十月安心渡过4、今日霜降: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养生指南看这里!5、蹲起后头晕、腿麻、关节响?可能不是身体差,而是……很多人都弄错了·END·
你在看吗?
戳一下点赞或在看~~
记得将我们设为星标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中医书友会第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关于胎病,历代医家多有论述,然实际运用案例和具体的方药剂量则少有记述,本文作者化繁为简,将常见胎病分为五种类型,又附诊治案例,可资参考。(编辑/魏甲奇)
“胎病论”浅议
作者/倪际外
胎病,顾名思义是阐述胎儿在胎内受某些因素影响,致生下即现病态。早在《素问·奇病论》便有“胎病”的论述,提示胎孕时期对小儿健康的影响。《幼科全书》、《幼科发挥》称之为"胎疾"。至清·陈复正《幼幼集成》,又作了整理、补充,始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胎病论”。
历代诸家所述的胎病包括了不啼、生下吐、二便不通、胎寒、胎热、胎*、胎惊(痫、搐)、盘肠气、不乳、胎*、胎肥、五软五硬、天钓、内钓等,理法方药具全,为后世中医儿科开拓了先河。其中“不啼”,系指新生儿窒息,即古人所谓“梦生”。目前抢救窒息多在产科进行,而本文所涉及的“不啼”,是指抢救复苏后又出现者。
笔者认为,胎病诸症状单独出现者较少,而往往是多种并见,临床上难以区分其主次,因而诚如中医各科,也要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原则来处理。纵观前贤所述,似感繁杂,有归纳分型之必要。为了删繁就简,根据个人临床体会,认为把它分为五个类型较为妥当。但基于体质因素,小儿的稚阴稚阳及易实易虚、易热易寒的生理病理特点,病情变化错综复杂,往往多型相兼,虚实并存,寒热互见,务须临证时权衡变化。兹分述于下:
(一)胎中蕴热
主证:面赤目闭多眵,呕吐污物痰涎,二便不通,肚腹胀满,哭吵惊叫,舌质深红,苔厚,指纹紫滞。
分析:孕母过食辛热,或患热病,传予胎儿,或胎儿产时吞入羊水污物,邪热蕴积于内,致脏腑升降失常,气化不宣,内动心火,故面赤目闭多眵、呕吐、二便不通、肚胀满、哭吵惊叫;舌深红、苔厚、指纹紫滞也为内热蕴结之候。
治则与方药:清热泻火、通腑利尿。方以八正散加槟榔为主。(方略)。
八正散是清热泻火、通调二便之效方,加槟榔则导滯之功尤著。血热者加生地、丹皮清热凉血;呕吐甚者加姜半夏降逆止呕;肌*加绵茵陈、郁金清热利湿退*。(病例略)
(二)血淤气滞
主证:皮肤青紫或暗红,哭声不扬,二便不通或通而甚少,呕吐,心跳不规则,舌暗红,苔厚,指纹紫滞。还常见有白睛溢血、牙关紧急似噤、吮乳不顺之征。
分析:多见于胎盘、脐带因素所致(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及脐带扭转、打结、绕颈、受压、脱垂、腐烂、过短等),娩出后的青紫型窒息者。盖脐(神阙)属任脉,“任脉任一身之阴”,血属阴,而“血为气母”“气为血帅”,二者相辅相成,运行全身气血,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胎盘、脐带异常,势必血淤气滞,致脏腑功能失调,心血淤阻故皮肤青素或暗红、心跳不规则;升降失常故二便不通调,或上逆作吐;肺气不宣故哭声不扬;舌暗红、苔厚、指纹紫滞亦为血淤气滞之征。
笔者通过十余年的临床观察,发现胎盘、脐带异常的新生儿常具有典型的症状——白睛溢血和牙关紧急,似乎是一个综合征。白睛溢血通常呈暗红色,环绕黑睛外缘成“(”或“()”形,约0.5~1毫米粗,2~5毫米长,严重者则形成不规则的斑块或两目皆有。牙关紧急系指儿吮乳时有似噤口之感,以指探之,上下牙关紧卡,间又放松,有异于新生儿破伤风之牙关紧闭不松。此易致乳母乳头破碎及乳痈。
陈复正《幼幼集成·脐风论证》谓脐带“八脉九窍,经纬联络,为真息往来之路,坎离交会之乡,所以谓之命蒂。”胎盘、脐带异常,血淤气滞,经络脉隧受阻,营卫不通,筋脉拘急,故牙关紧急似噤;而肝藏血,开窍于目,肺主气,白睛属肺,气血淤阻,故逼白睛络脉溢血。
治则与方药,活血行气为主,兼以通腑、开噤。以丹芍汤(自拟方):丹参5克,赤芍3克,郁金2克,大*1.5克,木通2克,僵蚕3克,槟榔1.5克。
方取丹参、赤芍、郁金活血祛淤行气,大*破淤通腑逐秽,槟榔行气消滯,木通利水通气活血,僵蚕开噤,诸药配合,共奏活血、行气、通腑、开噤之功。舌质绛加丹皮凉血活血;呕吐甚加姜半夏止呕;青紫严重加红花、桃仁、川芎增强疗效;痰多加胆南星、牛*化痰;舌质不甚红,加桂枝通经络活血。
病例:林男,出生8小时。
一诊:过月产儿,娩出后严重窒息,就地抢救效果甚差,医院,即给氧,良久稍会啼哭,但断续不扬,邀我诊治。症见神志昏糊,吟声阵作,皮肤紫暗,二便未解,肚腹稍胀,肺部闻及痰鸣音,白睛溢血,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舌暗红,指纹紫滞。证属血淤气滞,升降失司,痰迷心窍。
治以活血行气、通腑逐秽、化痰开窍。
丹参6克,桃仁2克,赤芍3克,郁金2克,大*2克,槟榔2克,木通3克,僵蚕2克,牛*0.3克(冲)。
二诊:昨诊后已停给氧。药后排胎粪甚多,神志清醒,啼哭声大,皮肤转红活,能吮乳,肺痰鸣音减少,唯手足心仍紫暗,尿少,舌深红,苔略厚。
前方取效,勿庸更辙,照之出入:丹参5克,桃仁2克,赤芍3克,郁金2克,木通3克,僵蚕2克,车前子6克(包),牛*0.3克(冲)。
三诊:症递减,唯胎粪未尽,尿仍少,时曲腰而啼,复以上方加理气药,服后全愈。
(三)寒凝气滞
主证:面色淡红,环口青黑,手足温和,呕吐,大便青稀,腹胀腹鸣,曲腰而啼,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青滞。
分析:多因胎禀不足并产后感寒诱发。脾胃虚弱,复为冷气所侵,气机凝滞,故面色淡红、手足温和,升降失常,故呕吐,寒为阴邪,性主收引,寒凝气滞,阳气不通,气血受阻,故腹冷痛、曲腰而啼、腹胀腹鸣;青色黑色主寒主痛,故便青稀、环口黑;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青滞亦为脾胃虚弱、寒邪凝滞之征。
治则与方药,健脾散寒、理气止痛。以《医宗金鉴·幼科》香苏饮合钱氏钩藤膏加减:紫苏2克,厚朴2克,陈皮1.5克,姜半夏2克,茯苓6克,枳壳1.5克,木香1克,制乳香1克,制没药1克。
方用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厚朴、枳壳行气导滞,陈皮、半夏理气止呕,茯苓健牌补中而不壅滑,木香行气止痛,乳没散寒止痛,合而共奏健脾散寒、理气止痛之效。腹鸣而频排气者加乌药顺气降逆、散寒止痛;兼见血淤者加川芎、赤芍活血止痛。
病例:张女,出生7天。
早产儿,脐带绕颈、轻度窒息史,产后受凉颇久。常曲腰而啼,哭时肢冷,环口青黑,呕吐,大便青稀,腹胀腹鸣,频转矢气,白睛溢血,吮乳时咬母乳头,手足心略青紫,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青滞。
此寒凝气滞腹痛,治以健脾散寒、理气止痛,兼活血法淤。
苏梗2克,木香1克,制乳没各1克,乌药2克,姜半夏2克,陈皮1.5克,茯苓5克,厚朴2克,赤芍3克,川芎1克。
一剂即安。
(四)肝风内动
主证:烦躁不宁或尖声哭叫,惊惕,抽风,前囟或肿突,舌质多深红,指纹青紫滞。
分析:常见于早产儿、胎盘或脐带因素及产伤。孕妇恣食辛热或为七情所伤,传予胎儿,子乘母气。血淤气滞致气血逆乱,“气有余便是火”,更兼新生儿经脉未盛,肝常有余,易动血生风,或难产滞产损伤及脑,故烦躁、尖声哭叫、惊惕、抽风,火上攻于脑,故囟门肿突;火郁于内则舌质深红指紋青紫紧惊之征。
治则与方药治,以清热凉血、清心开窍、平肝息风。以羚羊钩藤饮加减。
生地5克,丹皮5克,羚羊尖0.3克(磨冲),牛*0.3克(冲),白芍5克,僵蚕3克,钩藤5克,胆草1.5克,甘草1克。
方以羚羊钩藤饮凉肝息风,僵蚕平肝息风止痉,牛*开窍豁痰、定惊息风,胆草清肝泻火,诸药配合,对肝风内动有良效。痰多加石菖蒲、天竹*、胆南星化痰开窍;便秘加大*攻下泄热;皮肤淤血点加犀角(磨冲),与丹、地、芍合成犀角地*汤以清热解*、凉血散淤;肌*加绵茵陈、郁金清热除湿退*。此型证情多属急重,当审其痰、热、风惊之主次轻重严谨用药。
病例:蔡男,出生17小时。
难产儿,娩出前胎粪已污染胎盘、脐带,后未续排胎粪,尿甚少,频惊惕,两度抽风,面色紫暗,右顶骨部血肿,囟门稍肿突,舌质深红,苔白厚,指纹青紫。
气血逆乱,郁而化火,更兼难产,动血生风,治以清热凉血、平肝息风、通腑泄热。
生地5克,木通2克,胆草1克,丹皮3克,羚羊尖0.3克(磨冲),钩藤3克,僵蚕2克,大*1.5克,槟榔1.5克,茯苓5克,车前子5克(包)。
服一剂,抽风止,二便通,诸症悉除。
(五)阳气衰微
主证:皮肤苍白或灰暗,不哭或哭声甚微,肌肉松弛,身冷,不乳,心跳缓弱或不齐,舌淡,苔薄白,指纹淡红或不显。若伴见嗜寐、呼吸微弱不匀、鼻翼微煽、鼻唇青、口含白沫、喉有痰声,提示新生儿肺炎。倘兼全身冰冷、四肢或臀部肌肉硬肿,则为新生儿硬肿症;更有出现昏迷、口鼻气冷、抽掣无力、似搐非搐,则为“慢惊风”,多提示新生几颅内出血或其它中枢神经紧统疾病的危重型。
分析:多见于母体虚弱者、早产儿及产伤等。气候寒冷及受凉易促使症情恶化。胎儿禀受于气不足,娩出后阳气必衰,心气推动、肺气敷布能力低下,故皮肤苍白灰暗、肌肤松驰、身冷、不哭或哭声低微、不乳、心跳缓弱不齐;舌淡、苔薄白、指纹淡红或不显亦为虚寒致气血不荣之侯。
如实邪闭肺(包括羊液吸入),则肺气失于宣降,更兼禀受肺气不足,故呼吸微弱不匀、鼻翼微煽;心肺气虚,血行淤阻,故鼻唇青;肺脾肾虚,水液代谢失调,聚而成痰上泛,故口含白沫、喉有痰声;痰闭心窍,故嗜寢。若复受寒冷,寒凝气滞,阳气不布,周身失其温煦,营卫雍滞,气血不运,则全身冰冷、肌肉硬肿。
倘脾肾阳衰极度,土弱木乘,肝木无制,或火不生土,阴霾四布,纯阴无阳,则更会兼见口鼻气冷、沉睡昏迷、抽掣无力、似搐非搐等危候,预后多属不良,应尽量争取中西配合抢救。
治则与方药,益气回阳为主。以参附汤加味。
*参5克,熟附子2克,桂枝1.5克,灸甘草1.5克。并用热水袋给患儿缓缓加温。
方以参附汤益气回阳,桂枝温经通阳化气,灸甘草益气并调和诸药。合而用之,速能振复阳气。气虚甚者加*芪补气升阳;嗜寐、口含白沫、喉有痰声加僵蚕、胆南星、石菖蒲、郁金以化痰开窍;鼻煽加杏仁、麻*平喘,麻、附并用,发中有补,表解喘定,无损于阳;如见硬肿,原方加*芪、二苓、泽泻利水消肿,助以热水袋复温,标本兼顾,取效甚捷。如系“慢惊风”,则应视其膊、肾阳衰之主次,予理中汤或固真汤。(方略)
病例:倪男,出生13天。
病史:系七个月早产几,体重1.5公斤,娩出后面色苍白,时而灰暗,目不睁开,呻吟不已,反应低下,口含白沫,呼吸微弱而断续不匀,就诊于我,诊断为未成熟儿、新生儿肺炎。因症情严重,急转省x医院,诊断相同。经住院治疗12天,无明显好转,家属丧失信心,自动出院,又来诊。
一诊:面色晄白,不乳不啼,吟声时作,全身冰冷,反应低下,口角有痰沫,呼吸微弱不匀,体温(腋下)34.5℃,心率次/分,肺部听诊不满意,舌淡红,苔薄白而润。
阳气衰微,邪复闭肺,迁延日久,恐致慢惊,急需补气回阳、温中化痰。
*参6克,熟附子2克,干姜1克,茯苓6克,淮山6克,僵蚕3克,炙甘草1.5克。日进两剂,并用热水袋加温。
二诊:已醒一次,口角痰沫消失,但仍不啼不乳,体温(腋下)35.7℃,心率次/分。病重药轻,前方加*芪5克。日进两剂,仍嘱加温。
三诊:神志稍清醒,已能吮乳啼哭,余症亦均有所减,唯哭声尚微,肌*,体温(腋下)36.20℃,心率次/分。上方去干姜予之。
四诊:症递减,舌质转红,苔白厚,喉有痰声,大便青稀。脾胃虚弱,致生痰湿,治以健脾除湿化痰。
*参6克,白术3克,茯苓6克,淮山6克,法半夏3克,僵蚕3克,胆南星1.5克,石菖蒲2克,绵茵陈5克,炙甘草1克。
其后五天,照此方随证化裁,共治疗9天,计服药11剂,诸症悉除,患儿康复。今已周余岁,发育中等,尚少羁病。
结语:拙文就婴儿初诞及窒息复苏后的常见症状的辨证施治提出个人浅见,认为胎病的许许多多症状是互相关联的,应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原则来处理较为恰当。因而根据临床实践经验,把它归纳分为五个类型。其中“血淤气滞”前贤未见阐明,但临床上却较为常见,且往往兼见于其它各型。
笔者从气血、脏腑、经络的关系来寻求其理法方药,通过实践检验,颇有效果。至于其中的白睛溢血和牙关紧急,与“内钓”的“眼内有红筋斑血”及“噤口”是否吻合,尚待考证。水平有限,经验不足,谬误之处,请前辈和同志们指正。
推荐阅读
老中医:保育好婴幼儿的几要点
从习惯性流产谈保胎与安胎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福建中医药》年02期,作者/倪际外。编辑/魏甲奇。校对/李兆祯、王青青。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tg
ling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