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凸起到腔内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很多人担心胃部息肉是癌前病变,得了胃息肉是否以后会发展为癌症呢?
其实不然,胃息肉也有不同,主要有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是比较安全的,发生恶变的几率很低。增生性息肉有少部分(2%)有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发生癌变的几率也相对较低。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有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有时可能合并合并糜烂或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良性肿瘤,但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不同类型不一样,有些胃息肉是可以癌变的,胃息肉包括很多类型(病理结果类型):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炎性纤维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乳头状腺瘤。)。其中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可能,其它类型的息肉几乎不发生癌变。
不过,胃息肉虽然是良性肿瘤,却有一定的癌变可能,在胃息肉的不同分型中,腺瘤型或绒毛型息肉虽然占胃息肉中的比例不高,癌变率却高达15%~40%。直径大于2厘米者癌变率更高。增生性息肉多见,而癌变率仅为1%。若在内镜检查中发现腺瘤性、无蒂性或直径超过2厘米、体积较大的胃息肉,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需严密观察,定期进行复查,一旦有病变可疑时,应及时施行手术。
胃息肉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一般分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30%~58.3%,但是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可以预防其癌变的。增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癌变率只有0.4%。
其中重点需要警惕的是腺瘤样息肉:这种息肉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中发现,息肉常常伴有黏膜细胞的化生,有很大的癌变风险。这种息肉癌变的风险与息肉的大小有关,如果直径超过2cm的息肉,癌变率则在50%以上。
腺瘤性息肉占胃息肉的10%~25%,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容易发生在胃窦部。组织学分类(按WHO分型)可分为管状、乳头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混合型,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2厘米时需警惕恶变。
总之,胃镜是发现息肉的最佳方法,其治疗方法需根据息肉的大小、位置、症状、既往病史以及病理类型等综合判断。定期复查胃镜,对胃息肉患者或者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是非常有必要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