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谈癌色变”。其实癌症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包括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浸润癌三个阶段。许多癌症如果能在癌前病变期予以重视加以治疗,还是可以将癌症的发生扼杀于摇篮之中的。=
癌前病变是什么?所谓的癌前病变是指继续发展下去具有癌变可能的某些病变,比如:黏膜白斑,交界痣,某些良性肿瘤等。
对于癌前病变,必须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首先,癌前病变并不是癌,因此不应该将癌前病变与癌等同起来;其次,癌前病变大多数不会演变成癌,仅仅其中部分可能演变成癌症;最后,一旦发现癌前病变,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治疗,措施得当的话,很容易避免癌症的发生。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胃癌前病变的真实病例,希望引起大家重视!
58岁上腹隐痛、腹胀、反酸,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癌前病变!张大妈今年58岁,四川人,喜食辛辣,日常饮食无辣不欢。年3月份,张大妈吃完火锅后,上腹部隐隐作痛、腹胀,回家卧床休息后,症状减轻。之后的一周内张大妈陆续出现四次腹痛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
于是,张大妈在医院检查,胃镜检查发现胃部有腺瘤性息肉,且瘤体较大(5.4cm),庆幸的是发现较早,属于癌前病变。
张大妈在医生的建议下及时切除了胃部息肉。术后,张大妈恢复良好。
息肉割除,2年后再生,医生却要恭喜她。19年4月,张大妈再次出现腹部疼痛、胀气的症状。这一次可不敢马虎,张大妈当天中午就直接去找两年前手术的李主任问诊去了。
胃镜检查发现胃部有息肉,一听到胃息肉三个字,张大妈一下子就瘫坐在地上了,嘴里念叨着,“两年前都已经切去了,为啥就是切不尽,难道自己本就该得胃癌的命?”
李主任赶紧扶起张大妈,并“恭喜”她,经组织学检查确定这次长出来的是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而且这次长出的息肉比较小,可以先进行治疗,定期复查就可以了,所以没必要如此悲观。
张大妈按照李主任给列的内科治疗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上个月月底复查的时候,息肉已经减小了很多,治疗效果很好。
同是胃部息肉,为何一个必须手术,另一个仅需内科治疗?胃部息肉主要分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还有错构瘤型息肉等少见类型。
其中腺瘤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它常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甚至可与胃癌共存。
这也是为何两年前刚确诊息肉为腺瘤性息肉时,李主任便建议张大妈手术切除胃息肉的原因。
胃息肉虽然种类众多,但70-90%的属于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这些息肉一般认为不会癌变,或者极少癌变。而张大妈两年后胃部长出的息肉恰是很少癌变的增生性息肉,所以内科治疗即可。
面对胃部息肉的高发性,我们该如何预防?1.注意饮食
饮食规律,切忌饥一顿饱一顿,也不可暴饮暴食;多食蔬菜水果,不要挑食偏食,要保证身体营养的需求。
2.戒烟限酒不熬夜
据有关统计显示,嗜烟酒者胃息肉的发病率要高于正常人;其次就是作息规律,不要熬夜。
胃粘膜上皮细胞寿命很短,大约两到三天就会重新再生一次,而这一再生修复的过程,一般在夜间肠胃休息的时候进行,如果经常熬夜,肠胃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其粘膜修复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从而损伤肠胃,久而久之就会引发肠胃疾病,严重者可致癌。
3.防感染
胃息肉发生证实与感染了幽门螺杆菌(Hp)有关。及时检测并根除Hp至关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