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要点,重点,需要理解掌握;
蓝色→主阳,主表,主热,主实;
绿色→主阴,主里,主寒,主虚;
第四节
鼓胀
一、概念
: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腹部胀大如鼓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脉络显露为特征。
二、历史沿革
a.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b.《医门法律》→“胀病亦水裹、气结、血凝”。
三、病因病机
⑴.→[.]
①酒食不节:嗜酒过度/恣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蕴聚中焦→壅阻气机→湿浊内聚→鼓胀。
②情志刺激:忧思郁怒,伤及肝脾。
a.暴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滞涩→络脉瘀阻→鼓胀。
b.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鼓胀。
c.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运失健→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鼓胀。
③虫*感染:血吸虫感染→虫*阻塞经隧→脉道不通→久延失治→肝脾两伤→癥积→气滞络瘀→水液停聚→鼓胀。
④病后续发:凡因它病损伤肝脾,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者,均有续发鼓胀的可能。
⑵.→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⑶.→肝、脾、肾。
⑷.→气滞、血瘀、水湿。
四、病证鉴别[鼓胀水肿]
五、治疗原则
六、转归预后
①胁痛、*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
②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
鼓胀病后期,肝、脾、肾受损,水湿瘀热互结,正虚邪盛,危机四伏。若药食不当,或复感外邪,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大量出血[鼻衄、齿衄、大量呕血、便血]、昏迷、虚脱多种为重证候。
七、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应首辨虚实标本的主次,标实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本虚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
2.证治分类
*[.67]忌用于:高热或体虚者,利尿剂有效者,有出血倾向者。
*[.]危象:吐血便血,神昏抽搐。
*[.66]附子理苓汤:五苓散+附子理中丸。
*[.]适用于:腹水较多者,利尿剂无效者。
*柴胡疏肝散:胸痹[气滞心胸];胃痛[肝气犯胃];腹痛[肝郁气滞];胁痛[肝郁气滞];*疸[消退后—肝脾不调/归芍六君子汤];积证[气滞血阻+失笑散];鼓胀[气滞湿阻+胃苓汤];郁证[肝气郁结];阳痿[肝郁气滞]。
八、临证备要
①逐水法治疗鼓胀,主要适用于水热蕴结、水湿困脾证。
②注意祛邪与扶正药物的配合。
③鼓胀“阳虚易治,阴虚难调”。
第五节
头疼
一、概念
:是指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致使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觉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二、历史沿革
a.《内经》→首载头痛→《素问》→“首风/脑风”。
b.李东垣·《东垣十书》→分外感、内伤。
c.《丹溪心法》→提出引经药。
三、病因病机
⑴.→[.]
①感受外邪: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邪气上犯头部,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而发为头痛。因风为六淫之首,“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导致头痛的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多夹寒,热,湿邪而发病。
②情志失调:
a.忧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发为头痛。
b.肝火郁久→耗伤阴血→肝肾亏虚→阴虚阳亢→发为头痛。
③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
a.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病后正气受损→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营血亏虚→脑失所养→不荣则痛→头痛。
b.饮食不节/嗜酒太过/过食辛辣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遏清阳→上蒙清窍→痰浊头痛。
④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禀赋不足/房劳过度→肾精久亏→脑髓空虚→不荣则痛→头痛。
⑤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跌扑坠损/头脑外伤/久病入络→气血滞涩→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头痛。
⑵.→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四、病证鉴别[头痛眩晕]
五、治疗原则
六、辨证论治
辨证的关键:性质辨寒热,久暂分虚实。[.]
1.辨证要点
①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因外邪致病,起病较急,疼痛较剧,痛无休止。内伤起病缓慢,疼痛较轻,时作时止,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者属实,表现为头昏胀痛,或昏蒙重痛,或痛处固定的刺痛。
②辨经络→太阳头痛,在头后部,连项;阳明头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少阳头痛,在头两侧,连耳;厥阴头痛,在颠顶,或连目系。
③辨性质→风寒者,头痛剧烈连项背;风热者,头胀而痛;风湿者,头痛如裹;痰湿者,头痛沉重;肝火者,头痛呈跳痛;肝阳者,头痛而胀;瘀血者,部位固定,呈刺痛;虚者,隐痛,或空痛。
2.证治分类
八、临证备要
①引经药:太阳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用柴胡、*芩、川芎;厥阴用吴茱萸、藁本。
②偏头痛:又称偏头风,特点是疼痛暴作,痛势甚剧,一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呈胀痛、刺痛或跳痛,可反复发作,经年不愈,痛止如常人。与肝阳偏亢,肝经风火上扰关系密切。治疗以平肝清热,息风通络为法。
③真头痛:首见于《难经》:“入连脑者,名真头痛。”后世王肯堂有精辟论述:“天门真痛,上引泥丸,旦发夕死。脑为髓海,真气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治。”说明真头痛起病急暴,病情危重,预后凶险,若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
第六节
眩晕
一、概念
: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仆倒等症状。
二、历史沿革
a.最早见于→《内经》→“眩冒”→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b.《丹溪心法》→“无痰[实]不作眩”。
c.《景岳全书》→“无虚[虚]不作眩”。[.71]
d.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风火相搏。
三、病因病机
⑴.→
①情志不遂: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上扰头目→眩晕。
②年高体弱:
a.年高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盈于脑→眩晕。
b.体虚多病/房劳过度→损伤肾精肾气→髓海空虚→眩晕。
c.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眩晕。
③久病劳倦:久病体虚/失血之后/忧思劳倦→耗伤气血→气血两虚→[气虚]清阳不升/[血虚]清窍失养→眩晕。
④饮食不节:
a.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眩晕;
b.饮食衰少→气血不足→脑失所养→眩晕。
⑤外感六淫:寒则收引,热则弛张,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湿性黏滞,燥性干涩→经脉运行失度→挛急异常→脑失所养→眩晕。
⑵.→①髓海不足,气血精不足;②风、火、痰、瘀扰乱清窍。
⑶.→在脑窍,与肝、脾、肾相关。
⑷.→风、火、痰、瘀、[虚]。
五、治疗原则
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a.虚者→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填精生髓。
b.实者→潜阳息风,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五、转归预后
眩晕多虚实互见,迁延反复,时作时止。眩晕发作时,积极治疗每可中止眩晕或减轻眩晕程度;迁延日久者,要积极寻找病因并治疗原发疾病,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极少数病人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有发为中风之虞。
预防眩晕之发生,应避免和消除能导致眩晕发生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要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少食肥甘醇厚及过咸伤肾之品,尽量戒烟戒酒。
六、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①辨脏腑→病在脑窍,与肝、脾、肾相关。肝阳上亢之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白。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
②辨虚实→凡眩晕轻,反复发作,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白,神疲乏力,脉细或弱者,多属虚证,由精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所致。凡眩晕重,或突然发作,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痛,面赤,形体壮实者,多属痰湿;眩晕日久,伴头痛,痛点固定,唇舌紫暗,舌有瘀斑,多属瘀血;眩晕,面赤,烦躁,口苦,肢麻震颤,甚则昏仆,脉弦有力,属肝阳风火。
2.证治分类
*[.]气血亏虚治法:补气养血,健运脾胃。
*归脾汤:心悸[心血不足];不寐[心脾两虚];眩晕[气血亏虚];阳痿[心脾亏虚];鼻衄[气血亏虚];吐血[气虚血溢];便血[气虚不摄];尿血[脾不统血];紫斑[气不摄血];郁证[心脾两虚];自汗盗汗[心血不足];内伤发热[血虚发热]。
*左归丸与右归丸的鉴别:
左归丸滋阴补肾,主治因肾精不足,髓海失养导致的眩晕;
右归丸温补肾阳,主治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的眩晕,表现为四肢不温,形寒怕冷,舌淡脉沉。
七、临证备要
①眩晕从肝论治。“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②“眩晕乃中风之渐”。当警惕有发生中风的可能。
——内容来自《中综知要》——
N70A治疗鼓胀瘀结水留证,应首选
A.中满分消丸
B.实脾饮
C.少腹逐瘀汤
D.调营饮
N67A患者肩臂重着酸痛,疼痛游走,遇寒加重,舌苔白,脉弦。治宜选用的方剂是
A.乌附麻辛桂姜汤
B.蠲痹汤
C.防风汤
D.薏苡仁汤
答案在评论区置顶公布
可不要先偷看哦
·END·往期精彩回顾编辑、排版葫芦爷爷来源
青竹医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21考研交流群●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竹大白●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橘佩奇●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竹小呆●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官方客服●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投稿邮箱:ykqingzhuzho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