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肠胃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TUhjnbcbe - 2021/1/7 13:32:00

你是否还在为肠镜报告上的“息肉”担惊受怕?你是否还在疑惑这个“息肉”到底是什么?是肿瘤吗?需要治疗吗?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走进肠道息肉,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肠道息肉神秘的面纱。

01

肠息肉是什么?

肠道息肉就是我们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

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

02

肠息肉是否会癌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

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03

息肉恶变的时间是多长?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据Morson在年发表的腺瘤到癌发展理论认为,这个时间约为10年。但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

另外腺瘤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04

为什么要做肠镜?

内镜下从大体形状上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镜子推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溃疡,镜子推动活动度差的往往往是恶性的机会较大。

当然,内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做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05

肠息肉一定要手术切除吗

前面已经提到,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之前,一切诊断只是猜测,不切除它,留在体内毕竟是一个“定时炸弹”。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

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因此,发现肠息肉应将其切除。

06

切除息肉一定要开刀吗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大部分结肠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开刀。近几十年,随着纤维内镜、特别是电子内镜的问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内镜下治疗技术发展得最快,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是很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其适应证有:

1.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

2.直径小于2cm无蒂息肉和腺瘤;

3.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分散,数目较少。

可以说,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

预防肠息肉的秘诀十分简单,就是常吃碱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废物的累积,因为酸化的体液环境,是正常细胞突变的肥沃土壤,调整体液酸碱平衡,是预防细胞增生和突变的有效途径。

从生活中做起

A)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B)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
  C)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

D)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
  E)生活要规律。
  F)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防止病从口入。

点击阅读原文,和专家1对1交流,治好病!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1/7 13:33:00
程少为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www.cien.com.cn/2020/0927/106012.shtml

相信很多患者在做完胃肠镜之后,

会被告知胃里或是肠道上长了息肉,

需要住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很多人也不理解什么是息肉,

息肉这东西到底需不需要切。

息肉是什么??

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粘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其中包括感染性、增生性、腺瘤性及其他肿瘤。

那我们先来看看

胃肠道息肉究竟是什么东西

胃肠道息肉

胃息肉通常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类似乳头状的组织,一般不会引起不适的症状。

胃息肉的具体病因及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大量研究显示胃息肉的发生很有可能这与人体基因、饮食、生活环境有关,但有一种人更容易长息肉,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亲朋好友聚餐吃饭,很少使用公筷,这时候很容易被传染幽门螺杆菌。我国大约百分之五六十的人群会感染幽门螺杆菌,而这部分人群出现增生性息肉的概率更大。还有就是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胆汁反流、遗传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胃息肉一般属于良性病变,总体预后较好,通过内镜下切除可实现治愈。及时发现和诊断,并早期监测和干预可有效防止癌变。少数病理类型为腺瘤性息肉等具有高癌变风险的胃息肉,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转变为癌症,预后较差。

大肠息肉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肠息肉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三种:

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病*感染有关。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其次食物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也有密切关系。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也与遗传有关。

增生性息肉是炎症引起的,大部分增生性息肉的患者通过服用药物,将炎症控制住,息肉很可能会自动消失,可以不进行手术处理;

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尤其是直径大于1厘米的,需要进行内镜下切除,因为腺瘤性息肉算是癌前病变,很可能会发展成肠的癌症,必须在癌变前切除。如果化验结果为良性,则定期复查即可,若已经癌变,则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肠息肉越早切除越好。我国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以消化道肿瘤居多,而且研究发现,约90%的肠癌是由息肉转变而来。如果发现肠息肉,可通过内镜切除,再送病理检查,明确治疗。

此外,单个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第1年复查一次,如检查阴性者则每3年复查一次。

多个腺瘤切除或腺瘤,且已经开始癌变,则3-6个月复查一次,复查结果是阴性的话,可将复查时间延长至一年,连续两次阴性者改为3年复查一次,随访复查时间不少于15年。

因肠息肉易复发,一定要定期复查。平时多食用蔬菜水果,远离烟酒。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该2年至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在这里建议40岁以上人群或者家族胃肠道疾病史的人群,做一下胃肠道检查,如胃肠镜。研究表明,40岁以上人群或者家族胃肠道疾病史人群,肿瘤发生率较40岁以下人群升高大概倍左右,所以,建议这些人群做一下胃肠镜检查。

如有此方面就医需求,

欢迎来电咨询

青医院消化内科。

-

供稿丨王浩(内镜室)

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肠胃息肉一定要切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