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做了肠镜检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浙大二院帮扶专家潘主任惊讶的说。此时躺在检查床上的是一位18岁小伙,因“反复便后肛门包块脱出伴滴血2年余”入住普外科。入院后查体未见皮肤黑斑,肛门指诊可及数枚质软肿物,普外科医生诊断为“混合痔”,拟行痔疮手术,术前联系消化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进一步评估病情。行检查前,潘主任察觉患者有些恐慌,便安慰道:“不用担心,你这么年轻,一般不大会有大问题,很快就好了。”“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一进镜,就见到了直肠散在分布的息肉,部分有蒂,且蒂粗大,最大的息肉有4.0*5.0cm,表面充血明显,结合NBI观察初步判断PIT-PATTERN分型为IIIL,考虑腺瘤。继续进镜,发现整个结肠有数十枚大小不一的息肉,主要位于直肠、直乙交界处。“怎么办?,一个大大的问号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如果不处理这些息肉,迟早恶变;但是怎么处理呢,这么大的息肉,这么粗的蒂,意味着有粗大的滋养血管,可目前检查室没有尼龙绳,无法事先处理这个蒂,这就大大增加了术中及术后出血的风险,一旦处理不当,需要追加外科手术,这么年轻就挨一刀,还可能无法保肛,以后影响生活质量怎么办?充分考虑后,我决定用钛夹夹闭基底部做预处理。此方法对技术的要求也是极高的,因为蒂太粗,几个钛夹都不一定能完全夹闭,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我们决定大胆试试。”潘主任向我们回顾当时的情景,“从盲肠开始,逐步往上看发现恶变风险较大的息肉有10余枚,最为惊险的3枚大息肉均位于直肠,一一在每个蒂的底部夹闭钛夹后,将圈套器套于蒂部,电凝切除,手术顺利,历时两小时”。术后1周,病理结果回示:部分息肉为绒毛状-管状腺瘤(II级),部分息肉为潴留性息肉,临床诊断为幼年性息肉病。而幼年性息肉病(juvenilepolyposis,JPS)是一种由BMPR1A或SMAD4等基因突变引起的、以胃肠道多发幼年性息肉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研究发现,幼年性息肉病患者多合并腹泻、便血、严重营养不良等临床表现,结直肠癌等患病风险明显增加,预后不良。幼年性息肉病的治疗总原则为尽可能切除病灶、对症支持治疗及防治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该患者无出血等并发症,建议其两个月后再次入院摘除剩余小息肉,同时完善胃镜检查。“发现一例癌前病变,挽救一位患者,幸福一个家庭,这是我们的初衷”潘主任欣然的说。是的,这也正是白衣赋予我们的职责与使命,患者以性命相托,我们必全力以赴,分秒把握迎战病魔,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推荐阅读
从命悬一线到转危为安,浙大二院台江分院多学科专家联合救治,创造生命奇迹!
失血性休克命悬一线,团队齐心战胜死神
帮扶专家感人故事:耐心、细心、用心,为“复杂先心”患者破解生命之谜
帮扶专家感人故事:“心”型麻醉,一份属于麻醉医师的温情
帮扶专家感人故事:谢谢,让信任更温暖
帮扶专家感人故事:你以生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帮扶专家诊疗故事:少女晕厥,原来是“青春期功血”缠身
帮扶专家诊疗故事:精湛技术,“诊查”急性气短的罪魁祸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