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技术汇反复腹痛莫轻视,尽早就医治l
TUhjnbcbe - 2021/1/15 15:49:00

慕名求医,微创手术解难题

现年56岁的W女士,两个多月前因反医院胃镜检查时发现胃内有一较大息肉,因该院诊疗技术有限,医院医院驻点专家梁列新主任医师求治。1月22日,梁主任接待了W女士,详细研究她的胃镜检查单,发现其中一颗息肉较大,位于贲门口,底部较宽,无法通过一般的息肉切除法切除。经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讨论,决定施行贲门息肉ESD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和胃体息肉EMR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1月24日,梁列新主任在我院内二科医生林金球、左毅医师的协助下施行胃镜下治疗术。术中,在进行放大染色胃镜检查时,发现患者贲门部息肉除主体外,还向外环周延伸,需进行贲门部黏膜的环周剥离,这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梁主任先对息肉病变周围进行标记,依次切开、小心剥离,最后剥离的黏膜连同息肉大小约35×20mm。随后顺利施行胃体息肉EMR术。W女士术后恢复良好,2月2日顺利出院。近日W女士到院复诊,情况可观。

“镜”无止境:四级消化内镜手术的开端

“患者的胃息肉位于贲门口,面积较大,且有恶变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常规治疗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弊端是创伤大、费用高且恢复慢,患者事先还是很担心这个问题。医院引进的内镜微创新技术,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无需开腹就能将息肉完整切除。患者及其家属都比较能接受这一治疗方法,整个手术过程很顺利,患者术后恢复也比较良好。”梁列新主任介绍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属内镜下四级手术,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已在世界范围成为治疗消化道早癌及巨大息肉等病变的有效‘利器’。这医院开展的首例四级消化内镜手术,也是崇左地区首例四级消化内镜手术,医院也鲜有开展。”(医院和静)

ESD与剖腹手术及以往的EMR等内镜治疗方法比较:①创伤小;②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③方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④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具有96%以上的切除率,复发概率大大减小等明显优势。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健康科普:关于胃息肉

一、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的医学定义是是指胃黏膜表面向内突起的乳头状组织,息肉较小时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多数病人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做胃部手术时偶然发现。

“息肉”这一名称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观察到的隆起物。说白了,就是胃里长了个“皮赘”。但具体为什么会长出来这么个东西,目前医学界还不是很明确。

胃息肉这一疾病在早期通常毫无症状,部分表现为上腹隐隐作痛、腹胀、不适,少数人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有时,息肉表面糜烂、溃疡或恶变时可能导致胃出血,表现为黑便或肉眼看不到的大便隐血(需要做大便常规化验才行),甚至发生呕血。

二、什么检查能明确是否患有胃息肉?

1.化验大便常规:合并黏膜糜烂或溃疡的病人,多表现为大便潜血实验阳性或黑便。

2.胃镜检查:胃镜下可以看见黏膜表面圆形或椭圆形突起的病变,大多数直径在0.5-1.0厘米之间,少数直径大于2厘米。在做胃镜的时候医生有时可以直接从息肉上取下一点组织,做病理化验,来分辨是哪一种类型的息肉,常见的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一般可以在做胃镜时直接将息肉摘除或切除。

三、胃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内镜治疗

经胃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圈套器切除法、氩离子凝固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EMR术等,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则需要ESD术。

2.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

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去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患者息肉可自行完全消退。

3.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困难、或伴有胃壁深层浸润的恶性息肉则需外科手术治疗。

总的来说,胃息肉大多为良性,但要警惕一些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变的息肉。多数可在胃镜下切除,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腺瘤性息肉后最好立即切除。

胃息肉的治疗方法与它的分型息息相关,有胃息肉困扰的市民朋友,应该定期(一般三个月到半年一次)复查胃镜。

健康崇左∣一个有声音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技术汇反复腹痛莫轻视,尽早就医治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