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来自息肉的
认罪书…
大家好,我叫“息肉”,是人体里面多出来的“肉”。
我喜欢生长在任何被黏膜覆盖的部位,如鼻腔、鼻窦腔、声带、胃肠道、膀胱、子宫等。
我有很多名字,鼻息肉、肠息肉、胆囊息肉等等。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良性的乖宝宝,但也不乏一些癌症的“近亲”,非常可怕!
今天康小妹就教大家如何辨别出这些息肉家族里的“坏家伙”。
人为什么会长息肉?
简单的说,息肉是黏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大多数是由于炎症持续或反复存在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有家族遗传有关。
所以减少慢性炎症的发生,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息肉。
●平时应注意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清淡,多吃果蔬,少吃肉食,做菜少用煎、炸、烤、熏等。
哪些息肉易癌变,需要切除?
①胃息肉
要积极治疗
胃息肉多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胃息肉有恶变的“潜能”,要积极地进行治疗,减少胃癌的发生。
对于直径<0.5厘米的胃息肉,少于两个可直接活检钳摘除;
对于直径<2厘米的胃息肉,需要切下来送病理科鉴别病理分型;
对于直径>2厘米的息肉,由于手术创面较大,常需要住院治疗。
②肠息肉:
发现应尽早治疗
大肠癌是一个“缓慢过程”,即从小息肉→大息肉→不典型增生→癌,整个过程可能持续1~2年。
一般来说,单个、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但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高;息肉越大,癌变率也越高。
1厘米以下的息肉癌变率为1%~3%;1厘米~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为20%;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变率则为50%。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恶化成大肠癌。
45岁以上、经常无缘无故拉肚子的最好每年做个肠镜,怀疑有息肉癌变者应3~6个月复查一次肠镜。
③胆囊息肉
>1厘米要高度重视
一般来说,胆囊息肉直径在0.1厘米或0.2厘米以下,患者不必恐慌,每一两年内做一次B超检查即可。
但如果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那就有高度癌变的风险了。
胆囊息肉直径>1厘米,尤其是年龄50岁以上的,必须尽快进行手术切除胆囊,以防癌变。
④宫颈息肉
45岁以上要重视
宫颈息肉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绝大多数宫颈息肉都是良性病变,但也有可能癌变。
年龄超过45岁,尤其更年期前后患有宫颈息肉的女性,应及时摘除息肉,将息肉送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征象,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五招教您揪出“易癌变”息肉
如果您查出来其他部位息肉,担心癌变,请记住下面5个重要要点:
1.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往往凶多吉少,应警惕其癌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应将其当作恶性来看待;
2.组织学属于腺瘤型的息肉易癌变,属炎症型的则恶变较少;
3.体积较小、带蒂的息肉,多属于良性,且不易癌变,患者不必紧张害怕。但宽基广蒂的息肉常难平安,容易癌变。
4.某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等容易癌变;
5.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增加,如一个息肉的癌变率为1%,那么生长了个息肉,癌变可能就接近%。
查出息肉如何切除?
一般来说,息肉成为癌的时间要5-15年,且不是所有息肉都会癌变。
在这段时间内如果你能发现并切除,它就再也没有机会癌变了。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检查出息肉,无需要剖胸、剖腹,通过内镜就能直接摘除。
但对于那些范围较广,体积较大的,在内镜下切除有困难,仍需手术治疗。
所以,若诊断出“息肉”应该保持冷静,镇定应对,医院咨询是否需要治疗。
康小妹温馨提醒:
息肉的生命力极其旺盛,切除并不代表一劳永逸。你的生活习惯没变,你的体内环境没变,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还在,息肉就会生根发芽,死灰复燃!
所以,别忘了遵医嘱定期复查。
最后要从生活习惯上改变,推荐多吃高膳食纤维食品、多运动、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等,并且建议不要过度肥胖、少饮酒、少吃加工肉类。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作为健康知识分享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