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一直都有痛经,这两年被更是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痛到怀疑人生了。起初她也觉得这只是女性都有的小毛病,直医院看看。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又安排了一系列检查,最后诊断为子宫腺肌症。
由于比较严重,估计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医生表示要彻底解决问题,唯有施行子宫全切术。天哪,这对*女士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子宫肌瘤就听得多了,子宫肌腺症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子宫肌腺症一定要手术治疗吗?非要切子宫吗?来来来,下面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
子宫腺肌症是个啥?和子宫肌瘤有什么区别?
子宫腺肌症,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它是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于子宫肌层而引起肌纤维及结缔组织的增生,造成子宫均匀增大或形成局限性结节隆起的妇科良性病变。
多次妊娠及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与本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另外也有报道说高水平雌孕激素刺激也可能是促使内膜向肌层生长的原因之一。
最容易和子宫腺肌症混淆的疾病是子宫肌瘤。
每一个子宫肌瘤都起源于一个不正常的细胞,在雌激素的刺激下成倍增生。肌瘤仅是移动和压缩正常的肌肉,因此在肌瘤切除术时可以切除整个肿瘤病灶组织,并不会伤害到周围正常肌肉组织。
相反地,子宫腺肌症或子宫肌腺瘤不是单独的肿瘤,而是由于子宫内膜的组织侵入子宫肌肉层导致子宫壁膨胀,因此想只是切除肌腺瘤侵犯的组织而没有切到肌肉组织是不可能的。
4大症状要格外小心!
子宫腺肌病在临床上的主要有这些症状:
1、痛经,而且痛经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剧烈,常以月经第二、三天尤为明显,有些患者的痛经甚至从月经前几天一直持续到月经后数天。
痛经的发作期间患者自觉腰骶部疼痛、不适、下腹部痉挛痛等、有时候需要暂停工作甚至卧床休息、局部敷热水袋止痛,严重者需要服用止痛药物,总之痛经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2、患者还会出现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月经周期紊乱的情况;
3、部分患者也可伴有肛门坠胀、性交痛、非经期下腹或盆腔痛。
4、子宫腺肌症患者常发生不孕,这对于年轻的患者更是雪上加霜
子宫腺肌症一定要切子宫吗?
不一定。不同程度的子宫腺肌症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按严重程度分有两种方法:
轻度的可用药物治疗
对于子宫增大不明显,或有生育要求者,可试用药物治疗。轻度痛经可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或者口服避孕药;
严重的手术治疗最有效
严重痛经则可用性激素疗法。使用激素类药物抑制卵巢功能,导致子宫内膜萎缩制止月经,缓解症状。
但是,通常在停药后月经恢复时症状再次出现,而且该类药物会导致肝功能损害、男性化、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因此该类药物不可长期使用。而且药物大多只能缓解症状,停药后仍可复发,所以,手术治疗仍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看↓↓↓
脑血栓发生前有6个征兆!为了健康,再忙也要看一眼
下楼梯关节痛,可能是骨性关节炎!怎么治,一次性全告诉你
女人注意:总出现这4个症状,警惕是宫颈癌发病的前兆!
白萝卜被称为“小人参”,养生效果胜过吃药!但这4种人不能吃
肝火旺有4个表现,你中招了吗?常吃4种食物,能降火
家医子
中华传统医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胆胃上逆”。这四个字形象的说明了胆囊与胃的正常功能发生改变,其气机反其道而向上逆行的病理状态。
胆胃上逆也可以简单的理解是胃炎合并胆囊炎,或者两种炎症升级后所致的胆胃疾病的综合临床表现。
俗话说,十人九胃,说的是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非常高,但也正因为其高发病率与痛感小而常常被人们所轻视。随着慢性胃炎的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往往在其病变不久后,胆囊炎就会含情脉脉的走来,从而完成了“胆胃上逆”的珠联璧合。
人体健康依赖于脏腑气血生生不息、正常化频率与轨迹内的运动,而运动的最核心问题就是人体气机的升与降。
胆囊表从于肝,置位于中,构介于人体表里之间,从降而旨于肝的升发之功。
胃与胆囊的位置及功能,决定了它们在人体生命运动中的枢纽地位。
口苦、嗳气、反胃、吐酸水、晕车、烧心感、小便*、上腹部胀痛、咽干咽痛、失眠多梦、满脸痘痘或痤疮、后背满是小疙瘩等症证之象就是胆胃上逆的具体临床表现,当然也是慢性胃炎与胆囊炎等胆胃疾病的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与胆囊炎其疾病本身带给人的感受并不算痛,痛的是一旦形成胆胃上逆的状态后,人体的潘多拉魔盒将被打开,从而带来无尽的灾难。
轻则产生胃溃疡、胃息肉、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咽炎、声带息肉、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慢性口腔溃疡、面部痤疮、偏头痛、糖尿病等;重则可以逐渐发展为食道癌、胃癌、鼻咽癌、肺癌、胆管癌、脑肿瘤。
就胆胃上逆初中期(尚未发展演变成严重的疾病)来说,其治疗比较容易,当然这里的容易是指用传统中医药的方法来治疗,西医的手段根治不了胆胃上逆。
一、人体健康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升与降
前文说过,人体的生命运转犹如一辆机器运行,人体的脑缩*(大脑)提供动力源(存储的芯片程序密码),通过人体的动力机制----液膜组织和压力循环系统,把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三液、九骨、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完整全体单位,从而维持着人体生命的正常运转。
很显然,生命的根本就是人体精气神与组织器官的常态化正常运转,这个常态化正常运转遵循着一定规律,这些规律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升降规律。
天地氤氲,日月同辉。阳升阴降,润泽万物。如此,天外天、地上地、人中人都在遵循各自的“道”而得以乾坤长转,序序有成。天道修天时、地道修地利、人道修人和。
天地未分之时,一气混茫。气分为清气和浊气,清气亲上而浮升,是为天;浊气亲下而沉降,是为地。浮升的清气就是阳,沉降的浊气就是阴。阴阳既分,天地始成,那就有了运转,运转中最基本、最物理的内容就是升降。在一个年周天中,当清阳升一半时就为春,当清阳全升时则为夏,阳升至极时,一阴开始沉降,当浊阴沉降一半时就为秋,当浊阴全降时则为冬。
地上的江河湖泊之水,经过天蒸日晒,则清气往上,形成朵云,遇凉后变为雨露而降下来泽润万物。
升降之间,天与地完成了一定的能量交换。
可以看出,天地的运转离不开升降之机。
人与天地一样,在一个日周天的运转中,人体内部依靠子午流注将人自身的天地人、五行、八门相互贯通。每一个日周天都有天与地的方位和时间变换,也就是说人体的这个运转须借于时间与空间才能完成。这个变换的时间起点就是子时(夜23点到凌晨1点),在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有益于人的信息就会较集中地汇聚在这一时刻。此时,子午流注的人体起点“会阴”(两阴交汇点)会自动开启,实施人体内部与天内部、地内部相互感应的同部运动,所有直接与间接的联系都得到充分的运动,这种运动会使己身积累更多更强的能量。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睡觉最好在夜里23点前睡”的真正所含之理。
就“人”自身来说,它是无数个周天运动的结合体。不难理解,这些运动中都离不开升降之规律。
在人体中,其中有形的周天运转主要是“五行运转”,五行运转指的是脾精口土系、肺气鼻金系、肾元耳水系、肝*目木系、心天庭火系之五系运转。在五行运转体系中胃与胆囊是最重要的枢纽所在,在升降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胃与胆囊是重要的枢纽所在
在人体脾、肺、肾、肝、心五系运转中,清阳升一半于身体左侧时就为肝;当清阳全升于身体左侧时则为心。阳升至极时,一阴开始沉降,当浊阴沉半降于右侧时就为肺;当浊阴全降于右侧时则为肾。脾在中间,与胃相表里,同属于土(五行之属性之一)。一切食物营养是经过脾胃运化而再进一步被人体吸收的,所以说“成于脾土,和于肺金,蕴于肾水,发于肝木,动于心火”(《本医正论》卷七十九)。
胃位于中土,主司运化,为阴阳升降之枢轴,胃为腑,阳气所化生,所以一但人体有寒湿困脾,胃则病矣。
胃的功能是加工食品,其气机是往下走的,一旦胃生病了,就必然导致胃气下行受阻而气机壅塞不通或不畅通。胆囊同为腑,阳气所化生,其胆汁是火性的,里面藏有“相火”,气机也是往下走的。最终这个“相火”是要潜藏到肾里去,作为肾阳的一部分来源。
因为结构上的特殊关系,一旦胃生病了,胃部气机壅塞不通,首先影响的是胆汁分泌下行的受阻,而胆汁下行受阻了,就必然导致诸多疾病的产生,日积月累后,各种可怕的疾病就自然找上门来了。
所以说,胃与胆囊是人体生命运转中的重要枢纽所在,一旦枢纽之位置“病了”,那整个运转系统就会出问题了。
三、胆胃上逆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胃炎合并胆囊炎后,人体中部气机壅塞不通,本该下行的不下行,则郁热化火,反逆向上,而导致诸多疾病的产生。
口苦、嗳气、反胃、吐酸水、晕车、烧心感、小便*、上腹部胀痛、咽干咽痛、失眠多梦、满脸痘痘或痤疮、后背满是小疙瘩等症证之象就是胆胃上逆的具体临床表现,
胃是一个中空的器官,胃的内壁层有一层粘膜保护层,上面布满津夜,也就是所谓的胃津液。
脾喜欢干燥而厌恶潮湿,胃喜欢润泽而厌恶干燥。脾主清阳上升,胃主浊阴下降。
如果脾受寒湿所困(比如经常吃冰冷的食品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