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是妇科常见病。它常常会导致继发性进行性痛经及月经量增多导致贫血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目前治疗方案选择较多,常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要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一)发病原因
子宫腺肌病病因至今不明。目前的共识是因为子宫缺乏粘膜下层,因此子宫内膜的基底层细胞增生、侵袭到子宫肌层,并伴以周围的肌层细胞代偿性肥大增生而形成了病变。而引起内膜基底层细胞增生侵袭的因素现有四种理论:①与遗传有关;②子宫损伤,如刮宫和剖宫产均会增加子宫腺肌病的发生;③高雌激素血症和高泌乳素血症;④病*感染;⑤生殖道梗阻,使月经时宫腔压力增大,导致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的肌层。
(二)临床表现
症状1.月经失调(40-50%):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前后点滴出血。严重的患者可以导致贫血。
2.痛经(25%):特点是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出现,当经期结束痛经即缓解,有的省甚至可持续至经后10余天。
3,大约有35%的患者无明显症状。
体征
妇科检查子宫常均匀增大呈球形,子宫腺肌瘤可表现为质硬的结节。子宫一般不超过孕12周大小。临近经期,子宫有触痛感;经期,子宫增大,质地变软,压痛比平时更明显;经期后,子宫缩小。这种周期性出现的体征改变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诊断
根据典型病史及体征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组织病理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诊断本病最有效的手段。阴道超声检查敏感性达80%,特异性可达74%,较腹部探头准确性高。MRI可在术前客观的了解病变的位置及范围,对决定处理方法有较大帮助。
部分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水平升高,这在监测疗效上有一定价值。
(四)超声检查
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后壁更明显,致内膜线前移。和正常子宫肌层相比,病变部位常为等回声或稍强回声,有时其间可见点状低回声,病灶与周围无明显界限。阴道超声检查可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及准确性。
①子宫均匀性增大呈现球形
②子宫肌层内有多发散在的小囊样低回声反射
③局限性子宫腺肌病或子宫肌瘤可见子宫壁包块与正常肌层界限不清,子宫肌层内可见小囊样低回声反射。子宫大小出现周期性变化,月经期或月经前后子宫增大,以后逐渐变小。
超声下各类型表现:
弥漫型:子宫呈球形增大,宫腔内膜线居中,子宫肌层回声普遍增高,呈分布不均粗颗粒状,有时后方回声栅栏状衰减,致使子宫肌层回声普遍降低。
(2)前/后壁型:病变局限分布于整个前壁或后壁肌层,偶见分布于侧壁。以后壁较多见,子宫呈不对称性增大,宫腔内膜线前移,前壁肌层回声均匀,后壁肌层普遍增厚,回声不均,多呈栅栏状衰减。
(3)局灶型:子宫腺肌瘤属于此类,子宫不规则增大,形态欠规整,局部隆起。病灶内呈不均匀高回声,伴少许声衰减或呈栅栏状衰减回声。周围肌层回声正常,病灶与正常肌层之间没有清晰边界。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子宫内血流信号较正常增多,在病灶处肌层呈星点状,条状散在分布,或呈放射状排列,局灶型者仅在病灶部位血流信号增多,病灶周围肌层血流分布正常。
(1)血流分布特征:子宫内血流信号较正常增多,但由于腺肌病常伴声衰减,不容易显示出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信号在病灶处肌层呈星点状、条状散在分布,或呈放射状排列.
(2)血流频谱:子宫腺肌病病灶处的动脉性频谱与子宫动脉各级分支的频谱基本相同,阻力指数常大于0.50,偶尔在严重的腺肌病子宫内可记录到低阻力型动脉频谱,静脉性频谱则较多见。
超声诊断目前为诊断子宫腺肌症主要的诊断手段,超声多可见子宫增大或形态饱满,呈均匀性或不规则增大,子宫肌层失去正常的均匀斑点声像图,代之以子宫肌层光点增粗增强,分布可不均匀,见散在分布细小的低回声区,可见局限性子宫肿块,边界不清,无明显薄膜回声及声晕,内部回声可为等回声或混合回声,后方回声无衰减现象,有时可伴散在分布的小暗区,彩色多普勒显示肌层内部及病灶区域血管分布较正常稀少;
若于经期检查时子宫体积会更大,肌层回声更加不均,散在分布的小暗区更加突出;若合并子宫肌瘤时,表现为子宫体积增大,形态失常,肌层增厚,回声不均,肌层可见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包块边界清楚,彩色多普勒可见环状或者半环状血流,后壁回声衰减,有时突出于子宫之外,若合并巧囊时,可发现附件区圆形或不规则形囊性包块,包块囊壁增厚,囊液中含大量细小密集的光点或中高回声区,可为单房或多房,后壁回声增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