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已经做了胃肠镜检查,为什么还要取活检
TUhjnbcbe - 2021/4/22 23:07:00

近年来,由于很多人工作压力大、应酬饭局多,胃肠粘膜的病变越来越多见,其中炎症最普遍、溃疡也不少见。

严重的是胃肠肿瘤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年轻化,人们开始对胃肠镜检查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部分人对取活检的了解不是很全面。

取活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明明已经做了胃肠镜检查了,为什么还要进行活检呢?

什么是活检?

活检在医学中属于病理学的一种检查方法。

我们在胃肠镜检查中,发现一些可疑的消化道病变,可以通过胃肠镜的活检孔道,用一次性活检钳快速、准确地取得这些病变的黏膜标本,然后送至病理科,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测,以鉴别病变的性质,为胃肠镜的诊断提供病理依据。

其实并不是所有行胃肠镜的人都必须做病理检查,镜下观察如未异常黏膜,胃皱襞正常,无合并粘膜充血糜烂也没有溃疡的形成,其实可以不用取活检。

胃体发现不规则糜烂、溃疡时应取活检证实溃疡的良恶性。有经验的胃镜医生如发现可疑粘膜也应及时活检,若是早期胃肠癌,发现及时可行手术治疗,提高生存率。

早期胃癌很隐匿,胃内粘膜与慢性胃炎没啥明显差异,遇到此种情况需提高警惕,有必要取活检以明确诊断。

对于早期胃癌,宁可全部筛查,不可漏诊一例。

胃肠道活检非常简便,由于取得的组织仅有几毫米,创伤非常小,患者也不会有额外的痛苦。

做活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活检可以判断病变是良性或恶性。

比如,大约2%的胃溃疡可能发生癌变,溃疡癌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癌变早期尚未形成明显肿块等典型特征时,往往仅有溃疡边缘粘膜颜色的轻微改变,如果此时对溃疡周围的胃黏膜做病理检查,就能及早发现肉眼无法确定的早期胃癌。

还有一种情况是消化道息肉。

消化道息肉一般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样息肉两种类型。增生性息肉是由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的,常常多发,体积较小,表面光滑,癌变概率较低。

而腺瘤样息肉一般体积较大,表面多粗糙,外形不规则,癌变的概率相对较高。这种息肉直径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高。

一般认为小于1厘米的,癌变率约为1.3%;大于2厘米的,癌变率可高达50%。如何鉴别消化道息肉的性质,判断其有无癌变等情况,这也要借助于我们的活检来进行。

其次,取活检是诊断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

我们经常见到胃镜报告单上写着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这有什么区别呢?

萎缩性胃炎除了胃黏膜的炎症表现外,还可见到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或伴肠上皮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等,甚至癌变。

通过胃黏膜活检,可确定受检者是否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这两种变化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病变。

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前期状态,就是说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性比正常人要高,因此此类患者需要进行定期胃镜检查。

活检可以鉴别疾病性质和发现其他疾病。

1.炎症

正常胃黏膜几乎没有炎症细胞,如果炎细胞多了(>5个/HPF),就是“胃炎”,再根据炎症细胞多少、分布广度及深度分级。

2.活动

一般胃肠粘膜的炎症细胞大多数都是慢性炎细胞,其效力持久,可以反映长期、既往的状态。如果看见急性炎症细胞,这时候的诊断就会加上“活动”二字,表示目前胃黏膜正在被侵害。

3.萎缩

胃黏膜的萎缩是指黏膜内腺体的减少。腺体绝对数目减少是萎缩,相对减少常常也是萎缩的改变,有肠化的情况下常为“相对”减少。

4.肠化

全称“肠上皮化生”:本来是“胃”腺体,悄悄变成了“肠”腺体。有肠化后胃酸减少了,进展为肿瘤的风险有一定增加。

取活检的受检者要注意什么?

首先,取活检并不疼痛。

活检钳钳取的组织仅有几毫米,损伤小,出血量少,多数患者可自行止血,少数出血量大的,内镜下也可喷洒止血药物来止血,一般不用担心术后出血的问题,两个小时后即可进食水。

(*但是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的患者,术前需要告知医生谨慎活检或者提前停药。)

其次,受检者要放宽心态。

活检只是协助胃肠镜诊断,用来明确一些疾病的类型,范围,严重程度等,并非所有取活检的病变都是恶性病变,因此不必过于担心,只需耐心等待2-3日,即可得到胃肠镜的病理检查结果。

取活检有很多益处,它除了可以区分病理组织的良恶性,还能明确为腺体是否萎缩,是诊断是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标准。而明确诊断后,患者也可知自己病情程度轻重,从而减轻心理负担,积极治疗利于康复。

丽滋卡尔

健康国人丰盛百年

扫一扫

1
查看完整版本: 已经做了胃肠镜检查,为什么还要取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