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患之家胃息肉很可怕不要慌,今天带你了
TUhjnbcbe - 2021/4/23 15:14:00

得了胃息肉,

我该怎么办?

60岁的刘阿姨,今年体检做了胃镜检查发现有胃息肉,医生取了息肉活检。刘阿姨回家后寝食难安,担心自己的会不会是得了胃癌,继而悲观的估计自己可能活不了多久了,近一段时间心情阴郁。那么刘阿姨的担心是不是多余的呢,发现有胃息肉又该如何处理呢?

我们正常人的胃黏膜在胃镜下看起来是平滑而有光泽的,而息肉是在胃镜下,局部的胃黏膜形成的隆起性组织,如果这些是良性的我们统称为息肉。胃息肉的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常常是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作为一类胃黏膜病变的统称,息肉其实有几种不同类型。所以查出来胃里有息肉,先不用慌,先搞清楚对方到底是哪路的“妖怪”,这样我们才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付。

通过内镜下切取的息肉组织,经过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鉴定可以将息肉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polyps),与胃黏膜存在长期慢性炎症有关,通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患者,以及有胃溃疡、胃糜烂或胃肠吻合口的患者。在胃镜取活检时,通常会建议切取典型的息肉组织的同时,再切取外观正常的胃体、胃窦部黏膜组织,以评估胃炎程度。对于同时存在有H.p感染的患者,部分患者的息肉在根除掉HP之后会缩小甚至消失。尽管增生性息肉是一种良性的病变,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恶变风险,根据美国内镜学会的推荐,对于直径超过0.5厘米的增生性息肉,建议完全切除以免后患。

胃底腺息肉(fundicglandpolyps),好发于长期服用奥美拉唑等抑酸药的人群,这一类息肉大多个头小,恶变风险最低,极少发生恶变,大多数是与患者相伴一生。一般检出胃底腺息肉的患者,无需处理,也没必要后续做内镜复查(不放心的可以3-5年后复查一次)。但对于个头较大的胃底腺息肉(超过1公分),或者长在胃窦部的息肉,建议切除。另外,如果胃镜下发现数量较多的息肉,或者患者年龄较小(小于40岁),需要警惕一种特殊的遗传性疾病——息肉综合征,又叫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这种情况下,医生往往会建议进一步做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是FAP,则不仅胃部病灶需要处理,结肠的病灶也需要处理,同时需要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以及建议亲属做胃肠镜检查,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腺瘤性息肉(Gastricadenoma),是一类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息肉类型,虽然归为良性病变,但它是公认的胃癌的癌前病变,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很有可能发展成胃癌。因此,对于这一路“妖怪”需要积极的应对,及早斩草除根,建议胃镜下完全切除,并在一年之后进行胃镜复查,评估是否存在复发,新发或遗漏的病灶,对于在胃镜下无法彻底切除的情况(数量多或个头太大),或者是发现有浸润性癌者,宜行胃切除手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腺瘤性息肉患者有一定的比例同时存在胃癌,因此必须对这类患者多个部位的胃黏膜进行活检,一旦发现浸润性癌,则需按胃癌处理,进行标准的外科手术治疗。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知道:

1.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需要及时切除以防癌变,切除后1年需要胃镜复查;

2.非腺瘤性息肉,一般比较小的无需处理,只有那些长到一定个头的(超过0.5cm的增生性息肉;超过1cm的胃底腺息肉)才需要处理;

3.年龄小、息肉数量多的患者需进一步行肠镜检查,排除FAP的可能。

看到这里,是不是心里放心多了?关于胃息肉,我们就先谈到这啦!

文/胃外科丁超图/网络

编辑/梁垚审核/李元方审核发布/周志伟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患之家胃息肉很可怕不要慌,今天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