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长了胃息肉,离胃癌还有多远
TUhjnbcbe - 2021/5/7 15:04:00

医院做了胃镜检查,发现胃里长了个息肉,活检结果是绒毛状腺瘤。上网一查,情况不妙,绒毛状腺瘤居然是胃癌发生的先兆!

医院消化内镜室的专家就来跟大家科普一下胃息肉的发生发展,胃息肉与癌症到底有多大关系?

什么是胃息肉?

在医学上,胃息肉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个形态学的描述,是指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组织,表面常较光滑,是生活、环境、遗传等多个因素综合影响导致的。它们大小不一,可多可少,形态各异,生长的部位也不固定。

胃息肉的诱发因素

目前息肉发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

?年龄45岁;

?男性;

?遗传;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胆汁反流;

?抑酸药;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高脂饮食...)

胃息肉的症状

绝大多数人没有特异性的症状,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有轻微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如果息肉表面发生糜烂、溃疡,可以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出现呕血或黑便。较大的息肉可以阻塞于幽门或息肉样胃窦黏膜滑入十二指肠,则可以出现幽门梗阻症状。

发现胃息肉的最佳检查方式—胃镜检查

我们推荐普通人群在45岁以后应该做一次胃镜检查,如果胃镜结果正常,5年左右检查一次即可。

以下高危人群,强烈建议定期做胃镜筛查:

1.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父母、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

2.本人既往有癌症病史;

3.既往患有胃腺瘤样息肉。

哪类胃息肉可能会致癌

胃息肉大体上可以分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特殊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高达30%~58.3%,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

所以,对于腺瘤样息肉一经发现,务必彻底切除,并定期复查,防止复发。而大部分胃息肉都属于增生性息肉,癌变几率低,但是如果直径>2cm,建议切除。

综上,胃息肉一经发现,必须取活检,以证实息肉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要切除治疗,以绝后患;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

哪类息肉需要治疗

1.直径0.5cm的单发小息肉,可以在做胃镜检查顺便钳除,也可以随访观察;

2.病理证实的腺瘤性息肉,或直径>2cm、广基的息肉,必须行切除治疗,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3.多发性息肉,可以选择分期分次切除;

4.病理证实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疑癌、或已经癌变的,建议视具体情况,选择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胃息肉的治疗

绝大部分的胃息肉都可以在胃镜下切除,只有息肉特别大或者有特殊情况时,才会考虑外科手术。医生会根据息肉大小、部位、病理结果及患者基础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

日间胃息肉切除住院流程

切除胃息肉后相关问题答疑

1.息肉切除术后注意事项?

息肉切除术后需禁食禁饮24~48小时,注意观察有无腹痛、黑便等症状。短时间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若息肉已经发生癌变,医生会根据情况追加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

2.息肉切除后多久复查一次胃镜?

一般情况下,术后1~3年需要复查胃镜。特殊情况如息肉2cm或者病理结果提示已发生癌变,则第一次复查时间建议半年以后,后续复查时间由医生决定。

3.息肉切除后又复发了怎么办?

胃息肉在切除后存在复发的可能,只能定期复查胃镜监测。如果复发,建议再次行内镜下治疗。

胃息肉的预防

虽然胃息肉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研究发现胃息肉与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预防胃息肉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注意:

1.控制体重,特别是避免腹型肥胖;

2.合理饮食,营养均衡,尽量摄入高膳食纤维,避免暴饮暴食;

3.戒烟,戒酒;

4.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

专科团队简介

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医疗团队专业技术成熟,对胃息肉的发现、诊断及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仍不断优化患者就医流程及提高自身专业技术,目前针对胃息肉已常规开展:

1.日间息肉氩离子凝固术(APC)

2.日间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3.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

文章来源丨医院消化内科

图片来源丨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终审丨何素玉、龙晓奇、刘天宇

责编丨丁晓梅、汪熙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了胃息肉,离胃癌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