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核巨细胞可见于多种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疾病中。文献[1]对具有多核巨细胞的皮肤和浅表软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对其主要内容翻译如下:
前言
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giantcells,MGC)是一组可在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以及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慢性炎症中出现的可识别的细胞。MGC对组织重塑/修复至关重要,它们是起源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在巨细胞形成过程中,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上皮样细胞聚集在一起,对周围组织病理所产生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MGC免疫表型的变化与它的形成到黏附、成熟和存活这一过程中受到的的物理和化学刺激(各种激酶等)不同有关。尽管已有理论解释了MGC的发展和分化,但其发展仍有许多有待发现的问题,包括局部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多种类型的MGC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疾病,包括幼年性*色肉芽肿(JXG)、坏死性*色肉芽肿、*色瘤和真皮纤维瘤中的杜顿样巨细胞,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和多核细胞血管组织细胞瘤(multinucleatedcellangiohistiocytoma)中的小花样(floret-like)巨细胞,网状组织细胞瘤(reticulohistiocytoma)和真皮纤维瘤中的异物型巨细胞,软组织巨细胞瘤、真皮纤维瘤和非典型性纤维*色瘤中的破骨样巨细胞,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multicentricreticulohistiocytosis)中的毛玻璃样巨细胞(glassygiantcells)等。
MGC表型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细胞学和免疫组化的差异来说明。杜顿样巨细胞的特征是细胞核呈中心环状,胞质均匀嗜酸性,外周胞质可因富含脂质而呈泡沫状。这种MGC表达溶菌酶、α1-抗胰蛋白酶和α1-抗糜蛋白酶。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细颗粒或均匀的细胞质,含有多达个均匀的卵圆形细胞核,小核仁和周边染色质(smallnucleoliandperipheralchromatin)。这些细胞表达破骨细胞标志物如CD45、CD51和CD68,不表达CD。小花样巨细胞有深染的环状核,周围有嗜酸性胞质。这些细胞表达波形蛋白和CD34,不表达S和CD68。玻璃样巨细胞是一种组织细胞,胞质丰富,呈粉红色,呈玻璃样,细胞核呈随机分布(如异物型巨细胞),或位于细胞周围(如Langhans巨细胞)。这种类型的MGC表达TRAP、CD68、溶菌酶和HAM-56。
注:表格来源于华夏病理网文章:从《ABC》聊《骨病理知识点》(一),其链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