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肠息肉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正常人群中,肠息肉的发生率为5%~10%;在45岁以上成人中,肠息肉发生率为10%以上。我国内镜检查资料显示,大肠癌的发病率与肠息肉息息相关,有息肉者高出无息肉者约5倍,95%以上的大肠癌都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
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哪些人是肠息肉高发人群?
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
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
年龄大于50岁。
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
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
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45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
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一、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常见类型:
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
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息肉发展成为癌需要多久?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经过5~10年才能演化为癌。腺瘤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
所以,在45岁以前发现并切除它,是预防大肠癌的有效手段。
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
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还有些特殊类型的腺瘤性息肉:扁平息肉和侧向发育型息肉。早期即可恶变为大肠癌。
哪些息肉必须切除、哪些不需要切除?
在临床工作中,一般会根据肠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1.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
2.直径>3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
3.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粘膜肌层或浸润粘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
腺瘤恶变若未穿透粘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镜下ESD术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4.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
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
转发是一种爱心,分享是一种美德!
看/肛/肠/病/到/西/大/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