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炎症性肠病论坛——IBD多学科研讨会成功召开
四月的北京雪后初霁,晴空万里。年4月6日,北京炎症性肠病论坛——多学科研讨会在北京歌华开元酒店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临床病例为中心,按照病情发展逐步提供诊治情况,并由消化内科、外科、影像科、超声科和病理科的专家们根据病例信息进行抽丝剥茧式分析,讨论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参会的内科专家有:王化虹教授、李俊霞教授、吴咏冬教授、李景南教授、盛剑秋教授、蓝宇教授、杨雪松教授、田雨副主任医师等,外科专家有:李元新教授、汪欣教授、陈国卫教授等,病理专家有:柳萍教授、石雪迎教授、尹洪芳教授、周炜洵教授、王鲁平教授等,超声专家有:陈璐增教授、夏宇教授等,影像专家:刘婧医师。
第一个病例由北医三院提供: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女性,同时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以便血起病,肠镜提示降结肠两处纵行溃疡,肠镜病理提示急慢性炎症。这是否是非甾体抗炎药所致的结肠溃疡?问题留给了现场的病理专家,专家们敏锐的从常规染色切片中发现了“大细胞”,追问CMV染色结果。根据免疫组化染色证实该患者存在CMV肠炎,但病例中溃疡的致病因素究竟是非甾体抗炎药损伤还是CMV感染,内科、普外科和病理科的专家们进行了讨论,提出了CMV免疫组化的特点、免疫状态正常患者的CMV肠炎治疗方案、小肠移植术后CMV感染的诊治等相关问题,使大家更加深入的掌握了CMV肠炎诊治方面的细节问题。
第二个病例由昆明医院提供:青年男性,反复腹泻、便血伴高热,病程中出现鼻咽部溃疡、颌下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示EBV感染,伴三系减少,肠镜示弥漫性假憩室伴溃疡,但多次肠粘膜病理、淋巴结活检病理、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病程后期出现嗜血综合征、DIC,因消化道出血内科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术后因腹腔出血,最终患者死亡。面对术后肠道大体标本:结肠弥漫病变,在座专家陷入了沉思,究竟这是什么疾病?患者高热难以用IBD来解释,难道是特殊感染?患者DIC、三系减少,术后出血是因为凝血障碍还是基础病所致?内科专家讨论了可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外科专家讨论了该患者术后出血的可能原因,病理科专家根据既往肠粘膜病理及大体标本推测可能的疾病,最后出乎所有人意料:结肠NK/T淋巴瘤!这么弥漫的肠道病变,反复进行组织活检、淋巴结活检均未见异常,在病理科医生的讲解下,我们重新认识了肠道淋巴瘤。同时也提醒各位医生,需要重视临床细节比如发热的程度,警惕持续EBV血症相关疾病,以及病理常规染色对NK/T淋巴瘤诊断的局限性。
医院提供:青年女性,出现腹泻、便血、严重低白蛋白血症、炎症指标升高,影像学提示横结肠病变为重,肠道多发息肉,小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未受累及。肠镜:横结肠病变多发息肉,管腔狭窄。予5-ASA、抗结核治疗、激素治疗均无效,最后因完全性肠梗阻行手术治疗。术后面对大体标本:横结肠密密麻麻的息肉,在座内科医生、病理医生、外科医生又一次陷入沉思,这息肉究竟是什么?大家提到了家族性息肉病、PJS、CCS等疾病,也考虑到病程进展太快不支持IBD相关的炎性息肉,但可能存在炎症背景。医院病理科给出诊断:非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样息肉。随后张维主治医师结合病例汇报了“帽状息肉病”的文献复习,现场讨论了帽状息肉病和丝状息肉病等疾病。参会人员共同学习了息肉病的分类及病理特点,以及一些特殊息肉的诊断。
会议最后,王化虹主任进行了总结发言,强调了MDT团队沟通在IBD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医学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MDT能给这些复杂的IBD患者带来最佳的诊治方案,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让我们不忘初心,走的更远。
医院消化内科!医院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