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发病部位为胃、结肠、直肠,是指从胃肠道黏膜表面突起到胃肠腔的隆起状赘生物。胃肠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良性肿瘤等。息肉与胃肠壁的连接方式、部位、范围、单发或多发、大小、形态和颜色等都对判断其性质、有无恶变倾向及治疗有关。
为什么说它们是“癌症的近亲”?已有很多临床研究报道了胃肠道息肉发现为癌症的病例,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体积较大(>2cm的广基息肉)、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在肠道,更是有90%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恶变来的。此外,绝大多数胃肠息肉是“悄悄地”“偷偷摸摸”的发展为癌症,当出现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腹痛等症状时很有可能已发展为晚期癌症,有了广泛的转移,临床治疗非常棘手。因此,被称为“癌症的近亲”一点不为过。当然,早期发现的胃肠息肉仍以良性较多见,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对生命的威胁,即使癌变,也要经过较长时间。因此,如何发现胃肠息肉尤为重要。怎么发现它们?长了胃肠息肉,绝大多数人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少数胃息肉患者可能出现轻微肚子痛、吃了东西不消化或者不想吃饭等症状。如果胃息肉表面黏膜破溃,可导致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出现呕血或大便变黑。如果息肉长在胃的出口---幽门附近,且体积较大则可能阻塞幽门,出现呕吐、餐后腹胀等不适。肠息肉患者偶有腹痛、腹胀等不舒服的症状。当肠息肉比较大或表面破溃时,才可能出现黑便、便里带血、大便次数增多、腹痛等等比较明显的症状。因此,要想发现胃肠道里是否有息肉这个“定时炸弹”,主要还是靠胃肠镜检查这个“利器”!说通俗一些胃肠镜检查发现早了,它还是一枚息肉,最多是早癌;如果检查晚了,就是可能是进展期癌;无论是治疗方法、预后、治疗费用,还是生存质量都是天壤之别……当然,有些人就是害怕做胃肠镜,有些人不能坚持定期胃肠镜检查。因此,很多科学研究提出了建议行胃肠镜检查的重点人群,看看您在不在其中:1、50岁以上普通人群,无论男女体检时均建议做胃肠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复查时间。2、有胃癌或肠癌家族史的,建议第一次胃镜和肠镜检查提前到40岁。3、有抽烟、喝酒不良嗜好,喜欢吃腌制食物和烧烤食物,工作劳累并经常熬夜,建议体检时加做胃镜和肠镜。4、近期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原因不明的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大便颜色改变、大便变稀烂、进食哽咽感、返酸等。5、体检发现肿瘤指标如CEA升高。6、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手术、胃息肉、肠息肉的患者需定期随访。随着检查技术和仪器的不断发展,无痛胃肠镜、胶囊胃肠镜也可以为需要进行胃肠镜检查的人群提供更多的选择。发现它们怎么办?既然胃肠息肉与癌症攀上了“亲戚”,就不能等闲视之,应该把它们视为一种癌前的疾病来看待,及时治疗,以免“夜长梦多”,发展成为癌症。目前绝大部分的息肉都可以在胃肠镜下切除,只有息肉特别大或者有特殊情况时,才会考虑外科手术。消化内科内镜中心针对胃、肠息肉已常规开展氩离子凝固术(APC)、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效果好、恢复快的治疗方法。APC
EMR
ESD
还需要注意的是,息肉切除后由于我们生活习惯较难改变,体内环境没变,适合胃肠息肉生长的土壤还在,再加上遗传等其他因素存在,胃肠息肉还会死灰复燃!因此,必须要定期复查。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切除息肉6个月左右进行胃肠镜复查,如果连续两次复查为阴性,隔1年再检查一次。对于低危人群,建议切除后1年复查胃肠镜,如果连续两次复查为阴性,可每隔3年检查一次。高危人群指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病理提示腺瘤3个,腺瘤直径2cm,广基的绒毛状或混合型腺瘤,腺瘤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原位癌。低危人群指发生单个、有蒂(或广基但2cm管状腺瘤),伴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的患者。肠镜由于有肠道准备的因素,因此如有下列情况时建议在息肉切除后6月左右复查肠镜:1、肠道准备欠佳,未能达到高质量肠道准备;2、肠镜检查未能到达回盲部,未能完成检查;3、结肠癌术前因肠管狭窄未能实现全结肠检查;4、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下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时。有办法预防胃肠息肉吗?目前关于息肉发生和复发的致病因素并不能完全确定,预防胃肠息肉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注重健康生活细节。例如,饮食方面:戒烟酒,少吃辛辣刺激、高油脂及腌制、烤制食物,增加饮食种类,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生活方面:提倡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有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久坐,经常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平衡等。这些措施不仅对胃肠息肉预防有一定的作用,对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也有益无弊。总之,胃肠息肉是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