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其发病年龄也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80%以上的大肠癌与肠息肉有直接关联。
所以,发现结肠息肉,怎么办???
首先,一定要引起重视。医生根据组织学将结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非肿瘤性。
肿瘤性(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非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
其中肿瘤性息肉最为常见,是癌前病变的一种,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如病理类型出现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锯齿状腺瘤,则归于高危人群,需积极干预、密切随访。
一旦发现息肉,必须尽早治疗。内镜医师会根据镜下表现及前期可能有的结肠息肉活检报告,依据其所在部位、有无蒂、大小及恶性潜在性选择合适的术式,完成内镜下息肉治疗术。
常用的术式有:(热)活检钳直接咬除、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氩离子凝固术灼除、尼龙绳套扎、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
某些范围广、体积大、在内镜下切除有困难的,仍需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等,需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病理采取分次内镜下切除。
切除息肉之后,也要定期复查。临床上通常根据病理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息肉家族史、健康状况及既往病史来决定复查时间。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指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