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现继于肺癌、胃癌之后,跃居第3位。在癌症致死率中位居第5位。在结直肠的病变中,有约80%的大肠病变在直肠、乙状结肠。本次由医院肛肠科李进安主任为患者讲解结直肠癌科普小知识。
早期的结直肠癌多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其诊断往往需要结肠镜、甚至标本病理检查才能确诊。然而当有症状时,近80%已是晚期肿瘤,丧失最佳手术机会,患者的预期寿命明显缩短。因此结直肠癌的诊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科普一:结直肠癌的高风险人群有哪些(有以下任意一条者视为高风险人群):
1.大便隐血试验阳性;2.父亲或母亲有结直肠癌病史;3.既往有肠道腺瘤史;4.本人有癌症史;5.有排便习惯、形状的改变;6.有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者。
科普二:结直肠癌的筛查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方式
优点
缺点
大便隐血试验
1.便宜;
2.简单易行;
3.对患者无特殊要求。
1.干扰因素较大,检测前使用动物学、动物肝脏、铁剂等药物可能造成假阳性;
2.病变位置不能定位:消化道部位长达数米,任何一个部位出血均可能导致试验阳性。
肛门指诊
1.便宜;
2.简单易行;
1.范围有限,仅能筛查肛管和直肠下端的病变,对于位置距离肛门较远的直肠中上段、乙状结肠、横结肠和升结肠束手无策;
2.仅能初步筛查,进一步确诊还需要检测。
电子结肠镜
1.直视病变,能准确定位病变位置;
2.发现病变时可取标本行病理组织检查(确诊金标准)。
1.费用比肛门指诊和大便隐血试验高;
2.对患者的身体需要有要求,如:意识障碍、活动性炎性肠病等。
专科医生建议:精准初步筛查,首选电子乙状结肠镜(强烈推荐);一般筛查:肛门指检或潜血试验(弱推荐);检测检测频率:一般建议从35岁开始接受肠镜的检查,如果没有发现异常就可以间隔长一点,再进行第二次肠镜检查。具体的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执行。如果肠镜发现有息肉等异常情况,每年应检查1次。
科普三:做电子结肠镜很“恐怖”?
很简单的一个普通检查,医生开立医嘱后,从清洁灌肠,到检查结束只需半小时;不喝泻药,不禁食,三餐随便吃;不麻醉,无伤害,检查完了可直接去上班。无明显疼痛仅有腹胀感。
科普四:肠道息肉与癌的关系?
大肠是消化道息肉最常发生的部位。消化道粘膜若受到了过度的理化或者生物因素损伤,加速修复的消化道粘膜可能就会出现过度增生,在消化腔道表面形成一个小的隆起或凸起。医学上把消化道粘膜上的这种隆起性病变称为消化道息肉,病理上可以是腺瘤,也可以是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和修复性反应,或是局部粘膜的增生和肥厚,甚至是早期癌。不同性质的息肉,预后和处理绝然不同。大肠息肉是超过2cm以上的腺瘤继续发展一半以上会变成癌。结肠癌和肠息肉关系密切,因为结肠息肉多数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部位,而乙状结肠、直肠恰恰也是大肠癌的好发部位此部位。息肉大于2厘米、病程在两年以上者等恶变率较高。95%的大肠癌都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转变过来的,从最初的正常的粘膜到息肉再到癌要经过一系列的基因突变事件,这个过程一般需5-10年。虽然从息肉到癌要经历好几年,但息肉包括早期的癌症一般没有症状,若不检查谁也不知道自己肠道里是否有息肉,癌变、包括癌变以前,都可以通过内镜切除,达到根治。如果让息肉进展到了癌,如果经有了淋巴结转移,根治就比较难,即使外科清扫,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淋巴结完全清扫干净。这也与肿瘤治疗的原则强调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息肉切除属于治疗癌前疾病。常规体检如血液检查、超声、CT、腹部平片等检查较难发现大肠息肉,临床上绝大多数大肠息肉的发现是在肠镜检查发现的。
科普五:什么叫做大便性状改变?
正常大便形状应当是香蕉状的、颜色暗*、软硬适宜。大便性状改变表明大便的形状、颜色、气味出现改变。比如大便变硬、变软、水样便、黏液便、大便不成形、大便变细、大便呈凹形等这些都是大便性状的改变。
如果大便发生性状改变建议做一下肠镜检查,排除肠道炎症或者肠部肿瘤引起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