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门诊经常能遇到各种息肉患者,如胃息肉、肠息肉、胆囊息肉等。其实,息肉也就是人体器官黏膜上长出的“多余的肉”。息肉长得慢,藏的深,体积比较小的时候,人不会有任何症状,通常无法感知。但别小瞧了这些小东西,有的息肉和癌症关系非常密切!
很多患者知道自己有息肉后都很紧张,其实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临床多见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肠道息肉综合征,这些病变虽属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恶变倾向。
切除息肉是防止其癌变的有效措施,但是哪些息肉需要及时切除呢?如果不切除,又该怎么办呢?今天,江大夫就和您聊一聊消化道息肉的话题,供大家参考。
胃息肉
癌变风险★★★☆☆
约有1~5%的胃镜检查者发现有胃息肉,其中约80%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20%为腺瘤性息肉。前者癌变率低约为0~5%,后者癌变率则高达25~50%!
治疗建议
1.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特别是多发性小息肉,可以在做胃镜检查时用活检钳夹除,也可以暂不治疗,但要定期复查胃镜。
2.息肉直径在1~2厘米之间,可在胃镜下切除。
3.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或已发生出血、怀疑或已有癌变的息肉,不论息肉多少、类型、有蒂无蒂,一定要切除。此类息肉通常可在胃镜下切除,但对已有癌变的息肉,如肿瘤可疑突破到粘膜下层,胃镜切除有困难或不易切干净时,腹腔镜手术做胃部分切除可达到更彻底的效果。
肠息肉
癌变风险★★★★☆
肠息肉可分为炎性和腺瘤性两类,前者大多不会恶变,而后者的恶变几率则比较高。据统计,约90%的大肠癌是从肠息肉发展而来的,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所以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发现并切除它!
治疗建议
发现肠息肉应尽早切除。因为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如持续受炎症刺激,也可能会继续长大,并有向腺瘤性息肉发展的可能,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引发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症状。
1.小于2厘米的良性息肉,可以在肠镜下切除送病理检查;
2.大于2厘米的息肉,因为具有恶变可能,通常先在肠镜下取组织做病理化验,如病理结果明确伴有癌变,且无法在肠镜下做切除,可择期做腹腔镜肠切除手术。
胆囊息肉
癌变风险★★☆☆☆
胆囊息肉分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假性息肉也就是胆固醇性息肉,直径多小于1cm,只是胆固醇结晶,基本没有恶变可能。真性息肉包括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和腺瘤样增生四类,其中胆囊腺瘤是最危险的,虽发病仅占胆囊息肉的4%左右,但癌变率约30%。
治疗建议
如果胆囊息肉患者合并下列一种或几种情况,建议将胆囊切除。
1.单发,直径大于1.0cm;
2.息肉直径增大;
3.合并胆结石;
4.年龄大于50岁;
5.检查结果高度提示恶性可能。
如果没有高危因素,息肉小于1cm,年龄小于50岁的患者可以3~6个月复查1次超声,如结果持续良好,可改为一年复查一次B超。
中医学对息肉的认识
中医学对于息肉的记载最早见于《*帝内经》。《灵枢·水胀》:“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辛辣油腻之物,或嗜酒无度,或忧思恼怒等,损伤脾胃,运化失司,痰浊内生。痰浊、湿热、瘀血结聚,日久乃生息肉。
不同体质的人对于息肉的易感性也不一样。研究发现,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的人群较易发生息肉。
中医药治疗各种息肉有一定效果,不但能缩小或消除消化道息肉,还能预防息肉复发。如果暂时不符合切除指征,或者切除后复发的患者,建议配合中医药治疗,并定期随访复查。
免责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