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幽居草
责编:木易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一般而言,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类。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一般来说,单个、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但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高;息肉越大癌变率也越高。1厘米以下的息肉癌变率为1%~3%;1厘米~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为20%;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变率则为50%。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大肠癌。如果发现肠息肉,可通过内镜切除,再送病理检查,明确治疗。此外,因肠息肉易复发,一定要定期复查。平时多食用蔬菜水果,远离烟酒。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该2年至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导致肠息肉有哪些因素?饮食习惯:高脂饮食是大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因为油脂促进机体胆汁的分泌,致使结肠上皮细胞受损并过度增生,逐渐形成结肠息肉。久坐不动:运动可以增加肠道蠕动、减少*素的吸收和对肠黏膜的损伤。研究表明,每周坚持体育锻炼≥4次者与不进行体育锻炼者比较,能够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痔疮不及时治疗:痔疮是肛肠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不同分期的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但若是持续性的便血则要引起足够的注意,考虑是否为肠息肉。肠息肉一定会癌变吗?肠息肉确实会癌变,且绝大多数的大肠癌都是由肠息肉恶变而来的,但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息肉发生癌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息肉的大小、类型、形态、数目、部位、上皮间变程度等等。一般情况下,肠息肉主要分为两大类,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有癌变的可能,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传统型锯齿状腺瘤等。而非肿瘤性息肉则生长十分缓慢,基本上不会恶变成癌,包含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另外,息肉越多越大,癌变率越高。数据显示,直径小于1.0厘米的有蒂息肉癌变率小于1%,直径在1~2厘米者癌变率通常为10%,直径大于2厘米的癌变率通常为50%。而且,肿瘤性息肉以及无蒂的、菜花状更容易癌变。哪些息肉必须切除?在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需要切下来进行病理检查,才能最终确认。对于息肉的治疗,众所周知息肉切除术已被证明可以降低癌变发生率。根据肠镜检查息肉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病理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暂时不切除进行观察、或择期肠镜下微创切除息肉、或尽快手术切除息肉等三个治疗方案。切除后是否会复发?常规的息肉切除手术后存在着较高的复发率,3-5年内的复发率约在15%~60%。息肉切除后还需要定期做肠镜复查。如何预防肠息肉?肠息肉发生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对大多数大肠息肉患者来讲,不良饮食因素、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是其肠道长息肉的主要原因。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方式很重要。1)避免过量饮酒,不要吸烟。2)减掉任何额外的体重,使您的体重指数正常化。3)锻炼——包括每周至少分钟的中等有氧运动和2次肌肉强化训练。4)每天至少吃3-5份水果和蔬菜。5)避免过多的脂肪和加工食品和红肉。6)定期肠镜检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