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直肠息肉
●肠息肉是肠粘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赘生物,分布于结直肠的各个部位,有单发性息肉、多发性息肉和息肉病之分。肠息肉在中老年人群很常见,一次肠镜检查便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结直肠息肉的分类
淋巴性息肉
淋巴性息肉又称为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的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较女性多见,病灶多位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
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又称为假性息肉,是由于肠粘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常见的类型,又称为化生性息肉。息肉多分布于远侧结肠,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
幼年性息肉
这种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
腺瘤性息肉
结肠腺瘤是结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腺瘤数目与癌变的关联
单个腺瘤者有29.7%,2~5枚者为51.7%~76.9%,6~48枚者80%的可能会癌变。国内报道癌变腺瘤中源于多发性腺瘤者占71.4%,有的观点认为95%以上的大肠癌源于肿瘤性息肉。
临床上所见到腺瘤大多为2cm以内大小者内镜切除定期随诊即可,不必开腹手术。患有腺瘤的病人,切除后仍定期随访,注意新腺瘤发生。
息肉“黑化”成癌,这些预兆需警惕!大便发生改变
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是肠癌的一个重要信号,平时要多加留意。
当便便变细或稀烂时,就很可能不正常了。因为正常的直肠和肛门,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直径,所以大便排出来比较粗。
相反,事出无常必有妖!突然间变细或稀烂,就有可能肠道长有肿瘤,压迫到了便便。
腹痛
首先,我们得知道腹在哪,它是骨盆和胸部之间的身体部分。
多数肠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部不适等表现,尤其吃了东西之后,疼痛异常加重,还可能伴有间歇性腹泻或便秘。
一般情况下,右半结肠癌疼痛常反射至脐上部;左半结肠癌疼痛常反射至脐下部。
排便习惯改变
肠癌会导致排便习惯发生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二者互相交替;排便次数增加或减少;排便时可能腹部绞痛,便后缓解。
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但如果你超过4~5次,就一定要小心了。
放屁次数增多
放屁十分臭。所以,大家吃得太多太好,肠道负担太重,就会放臭屁。比如每天放屁超过了20次,放屁很臭,还有腹泻、便秘交替等症状,就要警惕肠癌了。
40岁后建议做肠镜
及时切除息肉很关键
近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大肠癌的发生有年轻化的趋势,今年前几个月我们就诊断出多例30岁左右的年轻患者,所以建议普通人群的肠镜筛查应提前到35~40岁。
结肠镜摘除息肉就可以阻断癌变风险,所以在临床上,对于息肉的建议就是绝不姑息,只有一个字“切”。息肉摘除后要做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及复查时间。
以下高危人群建议做肠镜筛查1.40岁以上人群;
2.有痔疮和长期便血的人群,不能仅当痔疮治疗,直肠癌患者80%首次就诊被误诊为痔疮或漏诊;
3.直系亲属中有结直肠癌病史;
4.腹泻持续超过3个月者;
5.经常发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者;
6.有慢性阑尾炎或已切除阑尾仍有右下腹疼痛者以及胆囊切除术后;
7.贫血、男性贫血,近3个月体重明显下降的人;
8.发现腹部肿块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