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体检能让人们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但有时候检查报告上的一些“字眼”却会让不少人心情忐忑。这都是啥意思?需要治疗吗?
事实上,体检报告中有些异常结果,并没有你想象得严重,有些甚至不需要治疗。
无器质性心脏病无需担心
年,由中华医学会等发布的《早搏基层合理用药指南》指出,几乎90%的健康人群和心脏疾病患者均可出现早搏。如果是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通常无需药物治疗。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首要处理是按照相关指南和规范对基础心脏病进行标准治疗。
轻微斑块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解决
40岁以上的人在体检报告中容易出现“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和“颈动脉狭窄”等字眼,患者第一反应就是“听说颈动脉斑块很危险,能不能缩小或者消退?”
对此,武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郭小梅介绍,如果只是发现轻微斑块,比如只有1~2个硬斑块,且血管狭窄面积也不超过50%,患者可以通过加强锻炼、多吃蔬菜少吃肥肉和动物肝脏等改善生活方式的办法,预防斑块体积增大、破裂,增加斑块的稳定性。
偶然的升高未必肝胆问题
在抽血检查化验单中,我们总会看到“转氨酶↑”字样,大家就立刻紧张起来。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东指出,转氨酶是十分敏感的指标,服用某些药物、饮酒、熬夜或剧烈运动等都会引起转氨酶升高,在停药或休息后,转氨酶可恢复正常。但如果转氨酶持续增高,就要怀疑是肝胆疾病问题,需进一步检查。
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可缓解
脂肪肝经常见于体检结果的诊断中。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东指出,如果在B超检查报告上显示有“肝脏回声增强”的字样,意味着提示脂肪肝。医生会根据超声的回声强度的不同,又将脂肪肝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轻到中度的脂肪肝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改善,重度脂肪肝则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九成都是良性,定期检查即可
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胡洋指出,目前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大约为50%,也就是说,差不多一半的人都有甲状腺结节。其中80%~90%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属于甲状腺组织增生和退行性疾病,不属于是肿瘤。还有一部分是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以及甲状腺腺瘤,都属于良性结节。只有大约有10%的结节是恶性的。
如果发现良性结节,不影响美观,又无憋气、吞咽困难等症状,基本可以不用处理,定期进行体检、甲状腺功能测定和超声检查,每年随访1次,持续至少3~5年。
良性疾病,无症状定期观察即可
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东介绍,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疾病,无症状肝血管瘤只要定期观察就可以。如果血管瘤体积较大,出现腹胀、便秘等不适,需手术治疗。
还有一种叫“肝血管肉瘤”。虽与肝血管瘤只有一字之差,但肝血管肉瘤,却是恶性肿瘤,且进展很快。一旦发现需尽快进行检查治疗。
没症状定期检查就行
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东介绍,胆汁的成分如果出现了异常,就会沉积生成胆结石。如果胆结石没有症状可以定期检查。
但如果结石导致胆囊炎频繁发作、单个胆囊结石直径大于1cm或者合并胆囊息肉者,均应尽快去肝胆外科就诊;定期检查非常重要,胆结石患者一般半年体检一次比较合适。
小于10cm且没症状不用担心
大家只要看到体检报告上出现“囊肿”二字,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是不是得了癌。
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东指出,事实上,肝囊肿属于良性疾病。只有当肝囊肿的直径达到10厘米以上,同时,患者出现了肚子胀、大便不畅等症状的时候,才需要引起重视,医院进行治疗
部分指标稍有异常
未必是病了
体检指标异常是常有的事,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疾病,可能只是受某些因素影响而已。
血压偏高≠高血压
影响血压的因素众多,紧张焦虑、剧烈运动等都可能使血压升高。有数据显示,全人群中可能约有15%的人是白大衣性高血压,即只要是医生或护士测血压,即使没有高血压,也会表现出血压升高的现象。
如果平时无症状表现,也不是高危人群,但体检查出血压偏高,建议复查。也建议经常自测血压,并在测量时保持内心平静,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若连续几天多次自测血压,收缩压都≥mmHg和(或)舒张压都≥90mmHg,则很可能确实存在高血压。
血糖偏高≠糖尿病
正常人群的空腹血糖参考值为3.9~6.1mmol/L,如果体检发现血糖升高,并不一定是得了糖尿病,可能处于糖尿病前期。
一般来说,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则为糖尿病;而糖尿病前期的标准是6.1mmol/L≤空腹血糖<7mmol/L,7.8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
有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的发生率为50.1%,相当于每2个人中就有1个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糖前期是逆转糖尿病的*金时期,如果不及时干预,很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血常规单项异常≠血液病
在血常规报告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这4个指标比较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