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壁上的赘生物,通常在超声检查中或胆囊切除术后偶然发现,一般无症状,但有时可引起类似于胆石症的症状(比如:阵发性右上腹痛)。在经超声评估和经切除的胆囊中,胆囊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1.5%-4.5%和高达13.8%。
胆囊息肉分为假性息肉与真性息肉,前者比后者更常见。在国外的一项系统研究中指出,70%的疑似胆囊息肉为假性息肉。
最常见的假性息肉是胆固醇假性息肉,此外也包括局灶性腺肌症和炎性假性息肉。假性息肉自身不具有恶变潜能,而真性胆囊息肉则可以是良性或恶性的。
最常见的良性息肉是腺瘤,而恶性息肉通常为腺癌。其他罕见的良性和恶性的真性胆囊息肉类型包括间质肿瘤、淋巴瘤和转移癌。
哪些胆囊息肉恶性的可能性大?
●大息肉(≥1cm):在>1cm的息肉中,胆囊癌的发生率为43%-77%,而在>2cm的息肉中则为%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中,胆囊肿块性病变/息肉的恶变率较高。在一项针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研究中,名患者中,发现14%的患者有肿块性病变,其中57%为腺癌。
●无蒂息肉(包括局灶性胆囊壁增厚4mm):科学研究表明,无蒂的胆囊息肉是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胆囊癌风险增至7倍。
●年龄50岁:研究显示50-60岁以上患者发生恶性息肉的风险更高。
有了胆囊息肉,该如何治疗,要不要开刀切除胆囊?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
胆囊切除术是胆绞痛或有并发症(如胰腺炎)患者的首选疗法。胆囊小息肉本身不太可能引起症状,但可能提示存在超声未检出的基础炎症或结石病。绝大多数这类患者(90%)会在胆囊切除术后好转。
●有胆囊癌危险因素的无症状患者
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1.无论胆囊息肉大小如何,都建议进行胆囊切除术。
2.合并肝硬化的患者,胆囊息肉8mm时需行胆囊切除术。对于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以及胆囊息肉≤8mm的患者,每3-6个月进行1次超声监测。
患者存在胆囊癌的其他危险因素时(例如年龄50岁、无蒂息肉伴胆囊壁局灶性增厚4mm)
1.对于6-9mm的息肉,建议进行胆囊切除术。对于不能或不愿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建议在6个月时实施超声监测,如果息肉大小稳定则后续每年监测1次。
2.对于≤5mm的息肉,建议在6个月时实施超声监测,如果大小稳定则后续每年监测1次。
●无胆囊癌危险因素的无症状患者
息肉≥1cm:这种胆囊息肉可能为恶性。这种大小的癌症通常处于早期阶段,推荐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息肉为6-9mm:对于胆囊息肉为6-9mm的无症状患者,建议在最初1年内每6个月接受1次超声监测,如果息肉大小稳定则后续每年监测1次。
息肉≤5mm:小于等于5mm的息肉通常为良性,最常见的是胆固醇沉着病,因此,建议至少每12个月复行1次超声监测。
监测时的重要注意事项:影像学检查发现息肉增大>2mm很可能提示有临床意义的增大,应转诊至外科进行胆囊切除术
胆囊息肉患者饮食需注意什么?
l避免进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的时候,如:鸡蛋(特别是蛋*)、海鲜、无鳞鱼类、肥肉、动物内脏等等食物。
l戒酒:酒精会导致肝胆功能失调,影响到胆汁的排出和分泌,从而影响刺激到胆囊,不仅繁衍成新的息肉,还会将原来的息肉逐步增加,从单个变成多个,严重时会导致胆囊息肉的癌变几率加大。
l坚持进食早餐:经常早上不吃饭(饮食上没有规律),长期以往不仅会有胆囊息肉形成的风险,还有可能使之前的息肉逐渐增长,变多。原因是因为前一晚我们的胆汁还存留在胆囊内,没有被充分利用,从而刺激我们的胆囊。
对于胆囊息肉患者,可以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低胆固醇、低脂肪食物,像鲜豆类、木耳、香菇、芹菜、海带、豆芽、莲藕、鱼肉、鸡肉、兔肉等。饮食上多建议用蒸、煮、烩、拌、炒、氽、炖的烹调方法,不建议用油炸、煎、熏、烤的烹调方法。